建水是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的一座小城。以前,它给我的印象仅仅是那道全国知名的汽锅鸡,对我的吸引力远不如大理、丽江、景洪这些“云南范”的超级旅游城市。故深耕云南旅游近二十年,竟然一次都没有去过建水。直到今年七月的那次建水之行,才算改变了我对建水简单刻板的印象。初到建水,停留也就一两天,不敢说对它有多深的了解,但我发现,这座宁静低调的小城,与我印象中的云南城市很不一样。这里固然不缺云南亚热带气候所独有的美景风光,也不乏滇南民族文化浸润后的市风民俗。但静心去体会,我发现这座地处滇南边地的小城,却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且极富人文魅力。
这还得从建水城的历史说起。唐元和年间,古南诏国在建水这个地方构筑“恵历”城,按古彝语“恵历”即“大海子”。汉语译成建水,意即“大海子边上的城市”,这便是建水这个颇具汉语韵味名称的由来。到了蒙元时期,元廷强化滇南边陲的统辖,依汉制在建水设建水州,开始建文庙兴儒学。洪武初年,明朝廷又在建水拓建临安城,增设临安府,府、州儒学极为兴盛。清朝全面继承了明代的府、州建制,更加强调儒家治国理念,书院建设和科举考试冠甲云南。民国时期,建水虽然成了一座县城,但儒家文化的精髓,却已深植于这片土地。
故开启建水旅游最好的方式,必然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建水可以说是一座“活”着的古城——整个建水老城的核心区域,至今依然保持在东西南北四道城门框定的范围内,而原有的“古建”和后来的“仿建”,均依古老的街道、巷陌来布局;儒家文庙、学政考棚(科考贡院)这些古老的建筑依然居于原来的位置供人参观;上百年的古石桥,依然连通两岸可以供人行走;城中分布广泛的古民居和为数不多的私家园林,也都成了古建筑文化的体验馆;最为神奇的是,数百年历史的古水井,依然可以取水供人使用。
去建水,就要“见水”,建水的故事还真是绕不开这个“水”!
据考证,建水这个地方在远古时期是一片高原湖泊,后来湖泊表面干涸,却储藏了巨量的地下水,非常有利于掘井取水。南诏国在此筑惠历城,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地下水资源,元以后的中原朝廷始终在此设州建府,让建水成为雄踞滇南的边陲重镇,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它那丰富的地下水源非滇南其它地方可比。故当地人掘井取水的历史悠久,并孕育出了堪称神奇的“古井文化”。
建水古井的神奇,首先在于它们“多”:在不到二十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仅有记载尚能使用的古井就有128口,而那些点缀在深街陌巷中的不知名小井更是不计其数,说建水是一座建在水井之上的城市毫不为过。建水古井的神奇,还在它们非常“古”:有始掘于宋代至今可供取水的指林寺井;有自元初开凿至今还可取水直饮的东井;有圈于明洪武年间,志书称之为“供全城之饮”的西门大板井;当然,也少不了开掘于清代乾隆时期而今依然充满生活气息的廉井。最为神奇的,却是这些古井的确“美”:从井身外观上看,有圆井、方井、半圆井、月儿井,可谓形态各异、样式繁多。从井口造型看,有单眼、双眼、三眼、四眼,据说最多的有十二眼。其实,单眼为小井;而出于安全和各自提水互不干扰的考虑,建水的匠人用整块岩石凿上双眼、三眼、四眼不等,各眼相连并存,置于大井之上,兼具实用和美观。
建水人珍视这些古井,他们为这些古井命名立碑作简介,并自觉的打扫卫生维护保养,无论是在深宅大院,还是在街头巷尾,这些古井都受到人们的精心呵护。底蕴深厚的建水人,自豪的用一副对联来描述他们的六大名井:“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
建水古井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溥博泉(西门大板井)了。井口由六根石柱中间嵌六块石板围合而成,井径2.7米,深4米,其大小和储水量堪称建水之冠,享有“滇南第一井”美誉。其名源于《中庸》“溥博渊,而时出之。”据记载,明洪武初年,朝廷拓建古城时,时任太守徐伯阳为解决筑城兵士饮水之需而掘得此井,故民间有“先圈大板井,后建临安城”的说法。
大板井的水质历来就有口皆碑、广受赞誉:《建水县志》有“水味之美,冠甲全滇”的记载;《建水州志》又有“其泉清洌,较各处之水为美”的记载;《云南通志》更有“水洁味甘、供全城之饮”的记载。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大板井里的水仍然清澈充溋,每天早晚前来取水的居民和拍照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井栏四周总是一片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场面。
大板井的水甘甜可口,不仅滋养了一方民众,还成就了当地的一批美食。尤其经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和《味·道》专题报道后,井水点出的“西门豆腐”和井水制成的“草芽米线”,一时间供不应求。
由于建水的古井水质优储量大,完全能够满足部分居民的日常之需,尽管早已有了自来水,但居民们始终认为这些古井里的水才是最好的,按他们的说法就是“不管怎么烧,它都不会起水垢”。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揉面、点卤、煲汤、泡茶等用水的环节,只能取用古井里的水,并且养成了一种难以更改的习惯。古城因此催生了一个放眼全国也算独一无二以卖井水为生的群体,常年人数不下于四五百人。
夸赞一个人事情做得有条不紊,可以称之为“井井有条”,而贬低一个人见识短浅,可以称之为“坐井观天”,而一个人生计艰难被迫外出,又可以称之为“背井离乡”,而形容一个人知恩图报,最好的说法当然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了。 总之,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井被赋予了极其深邃的文化内涵。这是一座古井众多的城市,必然就会充满传奇,那一口口的古井,犹如这座城市里的一双双眼睛,始终不变的见证着千年以来这座城市的世态变迁。而这些古井仿佛也被赋予了一种使命,为我们体察建水人的日常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哪里有古井,哪里便人丁兴旺、充满生机。
一座古城,上百口古井,对于当地人和外来客来说,都是最好的馈赠。去建水旅游,找到这些古井也并不费事,走街串巷间,不经意就能看到一座有人正在汲水的古井。那些商业街可以不去,宫观寺庙、民居古宅可以有选择的去,而这些古井,则非去不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