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龙石镇返回三驱镇的途中看到又一个小场人非常的多,毫无疑问这是乡镇传统的赶场天。起初并不知道叫什么场,就看到菜市场上写有三驱佛会农贸市场,一度以为叫佛会乡,后来并入三驱镇。经打听才得知叫老石桌场,为何叫老石桌内心很有疑问,不过碰上赶场天就在老石桌场逛一圈,非常的热闹,感觉不枉此行。
老石桌场原来是石桌乡的场镇驻地,石桌乡的建设史非常的短暂,是解放初期从三驱镇析出新复和石桌两个乡。石桌乡起初起名叫双凤乡,民间叫双凤场,但双凤这两个字起名毫无根据,不能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文化,更何况当时起名双凤的地方太多,最后不得不起名石桌乡。
1956年撤销石桌乡整体并入新复乡,原石桌乡的办公机构整体搬迁至新复乡,原石桌乡的场镇驻地仍保留赶场。1958年新复乡整体并入三驱镇,1959年又从三驱镇析出石桌公社,石桌公社的办公驻地仍留在原新复乡的场镇驻地。新复乡的场镇驻地则成为新石桌,原石桌乡的场镇驻地则成为老石桌。
石桌乡的得名非常有意思,而且更能体现出当地的民俗文化,得名的原因则是场镇附近有一座生基,生基前摆放有一张石桌子,因而起名石桌乡。本人非常喜欢参观古墓,听说老石桌场附近有生基非常的兴奋,但逛了很久都没找着这座生基感到非常的遗憾。希望下次来老石桌的时候能找到这座生基,同时也希望知情的网友给点提示。
为何对这座生基感兴趣,只因喜欢参观生基的同时能够在墓碑上得到生基的历史信息。老石桌生基的石桌子用来起地方名,想来生基的主人在当地非常有影响力,弄不好还是个大官。即便不是大官,能够修生基的在古代绝对是非富即贵。郑重承诺,本人非是摸金校尉,纯属对古墓感兴趣,同时喜欢墓碑上研究的历史信息,仅此而已,大伙不要误会。
1993年撤乡并镇时石桌乡并入三驱镇,新石桌和老石桌都保留有赶场。三驱镇毕竟是大镇,据说县管区时的三驱区是副处级单位,好比如县里的副手。三驱区的区长毕竟是地方一把手,实权上比县里的副手还大,区长到县里开会,副手都给倒茶递烟。老石桌赶场非常的热闹,新石桌那边没去过,不知那边是不是也很热闹,希望往后有时间去看看。
老石桌场尽管规模较小,比起三驱明显不如,但不可否认赶场的人非常的多,虽说不能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但绝对是大多数撤销乡镇无法比拟的。很多乡镇撤销之后职能部门一搬走,场镇就冷清下来。老石桌赶场仍旧这么热闹,想来应该是常住人口比较多的原因。常住人口多就意味着外出人口少,外出人口少就意味着老石桌周边的村民非常的富足,即便不外出亦能过得很安逸。
老石桌场位于佛会村,佛会村的得名则是因为村里有千年古寺佛会寺。佛会寺清朝初期火灾被毁,期间又修复,军阀混战时期再度被毁后来再次修复。“除四旧迎新”时若不是村民极力保护,想来佛会寺可能再次遭到毁灭性打击。本人到过佛会寺,由于对宗教信仰不感兴趣,就没有进去看,路过的时候听到发出来的音乐还真好听。
石篆山里有非常多的摩崖雕像,当时走进去了的,逛了一会儿感觉冷冷清清的就出来了。进去的时候大门是开着的,随便进去,没有人看门。大门修的这么漂亮,而且还可以关门,想来石篆山也走商业化,毕竟石篆山的石刻不亚于宝顶山。拥有这么好的历史底蕴和文物底蕴,不对云篆山进行商业开发,感觉都对不起老天赏给的饭。
小时候赶场,老汉就给2元,其中一元剪头发,另外一元就是自由支配。比起现在的2元,想来都不够路费,更不用说剪头发了。现在剪头发不知多少钱,摊位的想来两三元应该可以了,要是进入理发店,两元三元恐怕大门都走不进去。说到摊位剪头发有个非常好笑的事情,记得前几年我们镇忽然有大量的人染脏病,血液感染的脏病,这种病只要感染就是等死。理发摊的师傅用的剃刀有传播风险,很多人都不敢去剪头发,导致理发师傅有半年时间待岗就业。当然,这只是个别地方的突发事件,想来这边应该没有。喜欢赶场的朋友,258何不前来老石桌逛逛,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