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在河北邯郸市丛台区四留固村,有一家“红色电影博物馆”,馆内收藏着数千部红色电影的拷贝资料,有老胶片、老海报、老放映机等。在博物馆里,从早到晚都轮番放映着《英雄儿女》《南征北战》《地道战》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老电影。博物馆的创办者叫魏少先,他是四留固村的一位村民,今年已经70岁了。过去几十年间,他一点点收集起了这些电影资料,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能在影像和故事中感受那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魏少先的“红色电影博物馆”里,有4000多部电影拷贝、200多台电影放映机,还有3000余张见证历史的原版电影海报。这里为孩子们、游客们免费放映红色电影已经20年了。
架子上一排排装着电影胶片的铁盒已有锈迹,但里面的胶片却保存完好。对于这些资料,魏少先如数家珍。有反映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斗争史的《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反映抗战历史的《平型关大捷》《地雷战》。魏少先说,这些电影拷贝很是珍贵,有的甚至已经绝版。
魏少先说:“这些东西全部是真实的,都是过去的,好多年轻人学生都没见过。好多的真实的东西,比如胶片,通过胶片去反映、展示过去的情况,通过影片你看到新中国来之不易。”
从2004年至今,魏少先已经记不清放过多少场电影了。博物馆一年要接待七八百个单位,最多的一天接待了3000人。
今年70岁的魏少先,从小就喜欢电影,儿时看露天电影的经历是他一辈子的美好回忆。年轻时,魏少先办过砖厂,跑过运输,挣了不少钱,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停下了工作,他便开始给乡亲们放起了电影。用老魏的话说,这是自己最喜欢干的事。
起初,魏少先只是买了一些老电影胶片和一台简易放映机,邀请邻居来家中看电影,没过多久,大家就觉得这样不太过瘾。
后来,买的片子越来越多,魏少先干脆搞起了收藏。有时候,为了买到一部珍贵的老电影胶片,他不惜辗转几千公里,大江南北,四处奔波。魏少先最远曾到过吉林,花14000元买到一张电影《中国1949》的拷贝。
倾尽家产建馆 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就这样,魏少先收藏的电影资料越来越多,有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南京产“长江牌”电影放映机,还有法国百代公司出产的至今已超过100年历史的放映机。一张《小兵张嘎》的原版海报就花了他两万多元。有了这些珍贵的资料,魏少先琢磨着应该有个展出的地方,他便建起了“红色电影博物馆”,为此,他更是花光了所有积蓄,甚至卖掉了自家的老宅子。这样的举动,在最初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和不解。
建起了场馆后,来魏少先这里观影的人越来越多,每日的讲解、放映工作繁琐复杂,他却乐此不疲,这让家人和乡亲们很不理解。
魏少先的老伴说,“没想到后来投资这么大,把家里全部资金投入了,并且那个老房都卖了投入这里边了,还有欠外边债。他身体不好,有心脏病,也都是担心他。”
同村村民魏春风说,“这个魏少先同志作为一个农民,投资这么大,建这么大的馆,而且对外免费开放,一开始我们都不理解,也比较担心,经过一段时间,开馆以后效果相当好,我们对他的这种精神感到佩服。”
“红色电影博物馆”越办越红火,设备添置、日常维护需要的资金,也给魏少先带来不小的压力,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当地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也让老魏的干劲越来越足。
魏少先说,“一个人活着不能光为了钱,得为这个社会做点事。我搞收藏的目的不是‘藏’,也不是为了投资升值,而是把这些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利用红色影片来宣传红色精神。”
现在,上了年纪的魏少先精力不如从前了,他便想让儿子接过自己的接力棒。
如今,魏少先的“红色电影博物馆”已经成了游客们的“网红打卡地”,也是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实践基地。他最乐于看到的,就是孩子们在观影之后的收获和成长。
一抹鲜艳的红色 一颗闪闪的红心
虽然已是古稀之年,魏少先对电影的感情却依然像“少先”这个名字一般炽烈。他倾尽家财、不计回报地办起“红色电影博物馆”,一不为钱,二不为“藏”,为的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可能是两个“想(享)”。一个是回想,是对红色电影中光辉历史、峥嵘岁月的重温和纪念;另一个是分享,口口相传,请大家来看,来的人越多越好,而且一定是无偿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当年挤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的感觉!
在魏少先“红色电影博物馆”的带动下,周边建起了千米电影文化步行街,原先废弃的坑塘变身“电影人家”主题餐厅,根据电影场景打造的香油坊、豆腐坊、红星粉皮坊深受游客喜爱,四留固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电影文化之乡”。人们把乡村旅游的红火带来,再把一抹鲜艳的红色装进心里带走。“红色电影博物馆”的这个故事,本身就可以拍一部电影,主角是一个热爱着电影的人,和一颗闪闪的红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