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媒体上发布的文《昆明:没有夏天的城市,没有安放生活的阻力》,聚焦春城昆明,从魅力、宜居、舒适和理想之地等不同维度描述了“昆明蓝”“春城绿”“四时花事”和“生态廊道”,用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目标规划刷新着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颜值”。在这样的宣传和推进生态保护的高调氛围中,想想自从春节过后,春晓以来,我们在周末和节假日不知疲倦的奔走在城市的东西南北,追赶着一场场花事的眼花缭乱和惊艳开心,突发奇想的就觉得,如果不只是拥有这些娇艳欲滴和色彩饱和的视觉冲击力,也有可以承载着悠悠岁月的、历经沧桑的历史景观可以相佐并存,让经历了花开花落的心情,可以在历史的痕迹中体味更多的美好,让昆明这座城市更加丰腴多彩,岂不美哉?于是,在写过城市里的那条米轨之后,我想起那条密林深处的古道。



在茶、咖啡和可可齐名为世界三大饮品的今天,说起茶叶,中国人自是内心里充满着自豪。而云南,只要说到中国茶叶,就是一个无论怎样,都绕不开的话题。普洱茶,作为茶叶中最具特色、最有人文价值的存在,在一波又一波的关注热潮中,引申出曾在茶马互市、以茶易马的民间贸易中那条隐秘神奇的茶马古道。而在保留下完整茶马古道的普洱一线至西藏的主区主道之外,昆明城区的山间密林里有一条古道却也默默地存在着,它保持着原始的模样,不起眼不喧哗,却古朴而充斥着沧桑。你未来看它,它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它,它石板路上打磨出的光泽,会灵动闪烁的击中内心,隔着时光便知它住在了心里。
在昆明城西北玉案山脉的三华山上,林密箐深的大山里,有一条从昆明到富民、禄丰的茶马古道。据说几百年前,徐霞客曾经从海源寺经西华洞,费尽周折,在密林深处攀岩爬石,迷茫间发现了这条铺着石板的古道,并沿古道行走半天,于三华古道的中段遇见了妙高寺。从此,妙高寺在徐霞客的游记里终有了记述:“寺门东向,前临重峡,后倚三峰,冈上有一塔,正与寺门对”。这座隐遁在三华山上七百多年的古刹与寺庙门口的古驿道彼此守护陪伴着,风雨中,不知道应该说是谁成全了谁。或者,他们互相成全着。妙高寺在三百多年前《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妙高寺)正殿左右,俱有官舍,以当富民、武定之孔道故”。——所谓“孔道”,就是指通往一个地方的必经关口。也就是说妙高寺旁的这条古道,是通往“富民、武定”必经的关口,所以,在妙高寺才会有“官”舍。运茶、运盐的马帮在寺庙旁打尖歇脚,寺庙因此不只是山潮水潮,还有更多的是人潮,于是这条密林深处的古道,随着岁月穿越几百年的时光,沉淀成为昆明城市里唯一的原生态明清古道。




因为就在城市里,交通方便,我时常在只有短暂的闲暇时光,没法远足时,就选择走在这条古道上。
与三五闺蜜一起时,大多是迎着清晨的霞光一口气爬到半山,然后拐上小路,走进密林,行走在这条古道上。四周是密密匝匝的大树,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斑驳的洒在保存着原始风貌的古道上,经历了多少马驮人挑走过的石头路,磨圆了的石缝间点缀着高高低低的青草,石头上深深浅浅的石窝,依稀可见马蹄的印记。闺蜜们时常会在山箐的沟涧旁打了水来倒在石窝里,积了水的石窝斑斑点点的点缀在山路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七彩的光。我们常常乐此不疲地坐在凸凹不平的古道上,和着石窝里积水反射出的光拍各种照片。然后到妙高寺里吃个斋饭,选一棵树下的石桌边坐下,拿出背包里准备了的简易茶具,用寺庙里烧好的山泉水泡个茶,大家一起聊聊家常,吹吹山风,听听寺庙里的木鱼声、钟声和佛门弟子的唱诵,也觉得是一种享受。



自己一个人时,因为知道慕名去妙高寺的人很多,古道又离得很近,算是人海里另辟了的蹊径,听得见山野里断断续续的话语声和各种动静,独自走在古驿道上,心里也是平静安然的。如果有聊得来的伙伴陪伴左右,常常也就不忙着去挤热闹,远离去妙高寺的石阶梯,沿着侧边山上这条古驿道一直走。沿途可以看见到山里接山泉水的人们,在泉眼边排着队接水聊天,可以看见幽寂的山林与古道相映成趣。走到路的尽头,不远处绕城高速公路上车流穿梭,坐在垭口处歇息闲聊,远眺是笔直如带的公路和车流,回头是有着沧桑感的古驿道绵延在林间,恍惚间会有历史交汇的那种感受划过心头,仿佛一边是此时此刻的现在,一边是悠悠往昔的岁月,而我们站在时光的交汇处,此时此刻就是永恒。我常常会在这样的凝神中放空自己,就这么坐着,吹风、看景、观云,或者在芳草碧连天的古道边,想起那些古人摘柳枝相赠打马挥别的依依场景和婉转故事,然后在那种一说就懂、彼此了解的情节中,让被感动、被打动的情绪里兜兜转转。
古道的静默,山寺的高耸,都是密林中的闲趣。相信这样的相遇,也是久别重逢,那年的沧海,如今的桑田,不诉离殇。





作者:月亮上的蝴蝶
来源:彩龙社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