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孟小爱
题记
以山为笺,以水为墨,八千年文明在此落笔;
借秋为引,以史为韵,两千年风云于此铺陈。
——致湘湖,时光深处的文明回响
小雪时节恰逢秋假,暖意未消,竟存初秋清和之韵。因西湖车马喧嚣,在儿子一家陪同下驱车一小时,循导航觅得湘湖这片静谧天地。
曾数度踏访湘湖,此番却怀揣两份殊缘:夏日拜谒恩师沈志权教授,听他提及越王勾践在此屯兵秣马、卧薪尝胆的春秋往事;后又于非遗栏目中,得闻朱炳仁大师谈及湖底沉眠着八千年前的“中华第一舟”。这个秋日,我携着寻古之心,轻轻叩响了这片山水的记忆之门。
越王城山:春秋烽烟里的秋光
车停城山广场,便径直向越王城山行去。这座吴越春秋记载中的军事重镇“固陵城”,是勾践屯兵抗吴的要地,亦是国内现存最完好的春秋末期古城墙遗址。
越王城山广场。
拾级而上,石阶在斑驳树影间蜿蜒,初冬的阳光褪去燥热,透过半黄半绿的枝叶洒下细碎金斑。未满三岁的孙子,执意自己攀登每一级台阶,微风过处,枫叶翩然旋落,他总饶有兴致地捡起把玩半晌。我们的脚步踏在秋的韵律里,清润的草木气息萦绕鼻尖,恍若与两千五百年前的秋风撞了个满怀。
半山古越亭的牌匾出自沙孟海先生手笔,笔力遒劲。走乏了便入亭歇息,凭栏远眺,湘湖的秋色铺天盖地涌来:岸边林木早已染透,金黄、橘红、金棕、暖黄裹着零星未褪的绿,风过如打翻的调色盘;远处山峦浸在秋光中,深浅不一的褐与橙叠作阳光烘软的绒毯。湖水最懂藏秋,揽尽岸畔艳色晃漾波心,红影黄影碎成软乎乎的光斑,连石拱桥的轮廓都裹着层暖调。天是洗过的浅蓝,远边晕开粉橙柔光,将整幅景致裹得暖静相宜,正是秋最惬意的模样。
越王祠钟楼。
行至山顶,穿过古朴牌坊,洗马池与养鱼池静静伫立。相传吴越争霸时,越国战败,勾践率五千残兵退守于此,遭吴军重围。吴军使者携咸鱼劝降,暗讽其“如咸鱼难翻身”。勾践与范蠡临危不乱,从池中捞出一对活鱼回赠夫差。夫差见活鱼,误以为山上粮草充足,恐久围不下反遭拖累,遂下令退兵,这便是“馈鱼退敌”的经典典故。
越王祠。
走进越王祠,勾践与范蠡、文种的塑像肃立堂前,眉宇间藏着复国的坚毅。墙上壁画再现着耳熟能详的越国故事,一笔一画皆染风霜。静立祠前碑刻旁,逐字逐句品读久远历史:宋代便有此地祭祀勾践的记载,至清代康熙年间始建城山寺,竟让释迦牟尼与越王勾践同受香火,成为一段奇特的历史遗存。如今,吴越争霸的刀光剑影已远去两千五百年,“城山怀古”成为湘湖八景之一,秋日艳阳下,登高凭吊的游人成群结队。站在卧薪尝胆观景台远眺,昔日的“固陵军港”烟波浩渺,遥想当年将士们在此远眺湖山、运筹复国大业,此刻的宁静,正是岁月沉淀的深沉回响。
越王祠勾践塑像。
湘湖泛舟:秋光里的古今交响
循山而下,在城山站等候游船。午后秋光将湖面染成金碧交织的绸缎,近岸残荷轻摇,远处水色澄明与天际相融。偶有扁舟划过,惊起数只水鸟,灰鹭掠过长天,投下清瘦倒影,振翅间划出优雅弧线。树荫掩映的天幕下,帐篷里有人斜倚读书,书页随波轻翻;有人闭目小憩,眉眼间漾着安然;孩童的笑声被湖水滤得轻柔,漫过堤岸。没有匆忙的脚步,只有被秋光抚慰的从容。
湘湖秋色。
游船穿行二十分钟后登岸,漫步至湖畔长堤,北宋理学家杨时的雕像静立在秋色中。这位“程门立雪”的先贤,以山为堤、汇水成湖,造就了这泓滋养九乡的碧水。1112年,杨时任萧山县令,力排众议开筑湘湖。次年夏,萧山遭遇旱灾,得益于湘湖水灌溉,农田竟获大丰收。百姓感恩戴德,自发修建祠堂生供杨时,户户厅堂悬挂其画像,每逢初一、十五虔诚祭拜——在萧山历史上,活着被供奉的,仅此一人。千年流转,先人的智慧仍在润泽这方水土,长堤柳色间,仿佛仍能听见当年疏水筑湖的夯歌,在风中低回。至今民赖其利,鱼莼丰饶,湖光山色如画,令人肃然起敬。
跨湖桥畔:八千年文明的起航
走进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我径直奔向地下一层的遗址厅——心心念念的“中华第一舟”,正静静安卧在玻璃展柜中。展厅灯光柔和,恰好衬出这艘独木舟的厚重与沧桑,八千年时光仿佛都凝缩在它的木纹里。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独木舟,它距今已有八千年历史,五点六米长的舟身,由一整棵马尾松硬生生凿刻而成,船身上的修补痕迹,清晰得宛若昨日完工。
中华第一舟。
展厅内,几支古朴的木桨、一片残破的编织物陈列在旁,皆是当年与独木舟一同出土的遗存。凝视着这些尚未完全腐朽的文物,眼前仿佛浮现出八千年前景象:跨湖桥先民手持木桨,扬起简陋风帆,在钱塘江口的波涛中劈波斩浪——那是中华民族面向海洋的最早探索,亦是文明之舟在时光长河里的最初起航。
拾级而上至二楼,《勇立潮头》主题展厅的陈列,恰与独木舟承载的精神高度契合。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太多“最早”:最早的天然漆、最早的草药罐、最早的畜牧业萌芽。跨湖桥先民依水而居,用水平踞织机编织衣物,用彩陶盛装稻米,用打磨光滑的鹿角制作工具,将刀耕火种的朴素生活,过得满是诗意与智慧。
跨湖桥博物馆。
走出博物馆时,乘游船回城山站,再度回望这座建筑——它以独木舟为设计灵感,远远望去宛如一艘停泊在湖畔的文明方舟,静静守护着岁月深处的秘密。游船渐行渐远,心中感慨万千:“中华第一舟”比河姆渡文化早约一千年,八千年光阴足以让沧海变桑田,但跨湖桥先民敢闯敢试的探索精神,早已融入这方水土。先民曾以独木舟征服江河湖海,而今我们以博物馆为舟,载着沉甸甸的历史遗产作为给养,继续向着文明的深洋航行——这是一场穿越八千年的传承,更是对先人的深情致敬。
跨湖桥博物馆。
湖面上,几叶现代游船悠然划过,古今舟影在秋光中重叠。原来,八千年前的独木舟与今日的游船,都航行在同一条名为文明的长河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每当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航班一架架掠过湘湖上空,孙子便会大喊:“奶奶,爸爸妈妈,快看,又一架飞机!它会飞到哪里去呢?”它们飞往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古今交通在此交织,恰是文明传承的生动注脚。
归程:岁月沉淀的文明长卷
暮色渐合,归期已至。末班游船缓缓靠岸,夕阳西下,在水面洒下碎金一片,船桨摇碎一湖波光,每一道波光里都镌刻着八千年的文明史。
湘湖夕照。
回望这片山水,它已不只是一处风景,更是一座时间的容器,珍藏着从史前独木舟到越王剑,再到宋代水脉的千年记忆。若将湘湖比作历史长卷,这叶独木舟便是卷首引章,越王城的残垣、杨时长堤的柳色皆为笔墨,皴染成一幅绵延千年的文明画卷。
无水不文章,而我更想说,无文化不杭州。这座与西湖并称“杭州双璧”的南北姊妹湖,若说西湖是一阕传唱千年的婉约宋词,铺展着人间胜境的旖旎;湘湖便是一卷封存岁月的青铜史书,沉淀着文明长河的秘语。
原来,许多史书不用装订成册,而是以山为脊,以水为页,在每一个秋日的涟漪间,等待有缘人用目光与心灵静静翻阅。若你也有机会在秋天造访湘湖,不妨放缓脚步,带着故事来,迎着秋风立,你会遇见的不仅是一湖秋色,更是一场与八千年时光的温柔对话。
后记
船桨轻摇,载走一身秋光,却带不走满襟文脉。湘湖的秋,从不是单一的色彩,而是历史与自然的共生:跨湖桥的独木舟载着史前的风,越王城的残垣映着春秋的月,杨时长堤的柳丝拂着宋代的波。
离去时,孙子仍在追问飞机的去向,而我知道,我们都已在这片山水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藏在草木间的往事、沉在湖底的岁月,终会化作心底的温润,提醒着每一个踏秋而来的人:所谓文明,从来都是山高水长的传承,是时光与大地共同书写的不朽篇章。
愿下次重逢,仍有秋光作伴,再读这卷以山为脊、以水为页的千年史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