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跑景德镇和衡阳,说句实在话,肉眼都看得出差别。
一个是被窑火熏染了上千年的瓷都,一个是枕着湘江、浸着湖湘气的老城。
身为一个广州人,落地的那一刻,脑子里只有三个字:好。奇。心。
景德镇先登场。
一下高铁站,空气里没有广州那种潮湿的热意,反倒带着点干爽的土味,混着淡淡的草木香,像走进了粤北山区的林场,却多了几分烟火气。
景德镇这地方,很容易给人一种“匠人”的感觉。
不是刻意标榜的文艺,是骨子里透出来的踏实,走在街上,仿佛每块砖都藏着窑火的故事。
先去的御窑厂遗址。
听名字就带着皇家气派,真正站在遗址公园里,才懂为啥古人说“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家烧瓷的地方,断壁残垣间,还能看到当年的窑基、淘洗池,遗址内的考古展示坑中,散落着不少碎瓷片,每一块都可能是几百年前的“皇家弃品”,静静诉说着当年的烧瓷故事。
遗址里最显眼的是龙珠阁,飞檐翘角,站在阁上往下看,整片遗址被绿树环绕,远处就是景德镇老城区,矮楼错落,烟囱不多,却总觉得空气里飘着点窑灰。
导游说,过去御窑烧瓷,一窑要烧好几天,烧不好就要砸掉,烧得好的才能送进宫里。
站在那些残窑前,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人家几百年前就在琢磨着怎么把瓷烧得更精致,我们现在琢磨的是怎么把早茶点做得更创新。
说完御窑,得说说陶溪川。
陶溪川有名的,不是古建,是“旧厂房变文艺地”。
这里原来是景德镇市国营宇宙瓷厂,如今老窑房、旧烟囱都完整保留着,改造后成了美术馆、陶艺工作室和文创小店,老工业风十足。
老铁轨铺成的小路,两边摆着陶艺小摊,年轻人拿着泥坯当场创作,老师傅坐在小马扎上修补瓷瓶。
最有意思的是周末的跳蚤市场,各种陶瓷小玩意摆满一地,从几元的瓷珠到几百元的手作花瓶,老板大多是本地匠人,说话带着江西口音,却耐心得很,问啥都细细解答。
陶溪川的晚上更热闹,灯光打在老窑墙上,暖黄一片,小酒馆、咖啡馆里坐满了人,有游客,也有本地做陶瓷的年轻人,聊的都是釉料、窑温、器型。
景德镇这种城,最大的特点就是“瓷元素无处不在”。
老街一条一条,墙面可能都贴着碎瓷片装饰,转角突然蹦出一家陶瓷餐具店,门口摆着一排排青花瓷碗。
说到吃,景德镇味道很“野”。
碱水粑是主角,有点像广州的河粉,却更有嚼劲,炒着吃最香,加辣椒、腊肉,锅气十足。
还有冷粉,本地粗米粉拌上蒜蓉辣酱、生抽、香醋、榨菜和花生米,撒一把葱花,酸辣中带点蒜香,开胃又爽口,跟广州的布拉肠完全是两种风格。
最意外的是“瓷泥煨鸡”,用本地特制的耐火瓷泥把整鸡裹得严严实实,埋在炭火里慢煨,敲开硬壳后,鸡肉吸满草木香气,鲜嫩不柴。
去了一家老字号餐馆,老板说,景德镇人做菜,不爱太清淡,要的就是“下饭”,跟广州人爱“啖汤”“吃鲜”,刚好相反。
住的那晚,挑的是陶溪川附近的一间民宿,房价比广州同档次便宜不少。
窗户拉开,能看到远处的老窑烟囱,还有楼下小院子里堆着的瓷坯。
街上夜里十一二点仍热闹,公共拉坯房的灯亮着,十几台拉坯机不时传来转动声,满手泥浆的年轻人边创作边讨论釉料配方,延续着瓷都最硬核的夜生活。
景德镇给人的感觉,很专注,又带点执着。
窑火千年没断,人也习惯了慢工出细活,连走路都比广州人慢半拍。
离开景德镇,往南去,湖南衡阳。
整个人的节奏,直接被调快了一档。
衡阳这名字,对广州人来说,不算陌生,但真正踏足,才发现跟想象中不一样。
可一提“南岳衡山”,很多人马上想到“五岳独秀”,没错,衡山的主峰祝融峰,就藏在衡阳市南岳区的群山之中。
还有那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让这座城多了几分诗意。
先去的南岳大庙。
大庙就在衡山脚下,规模很大,是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红墙黄瓦,跟广州的光孝寺比起来,更显气派。
庙门口香客络绎不绝,有本地老人提着香烛祈福,也有外地游客跟着导游听讲解。
南岳大庙最特别的是“佛道共存”,东侧是佛教寺庙,西侧是道教宫殿,一庙之内两派香火并存,互不冲突,这在国内古建筑中十分少见。
殿内的梁柱、门窗都雕着精美的图案,龙凤、花鸟,栩栩如生,导游说,很多都是明清时候留下来的,没怎么大修过,保留着原汁原味。
走出大庙,往衡山景区走,一路上都是卖香烛、纪念品的小店,老板吆喝声此起彼伏,跟广州上下九的热闹有点像。
衡山的风景,果然配得上“独秀”二字。
上山那天,天气很好,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形成斑驳的光影。
山路不算陡,沿途有很多古松、怪石,还有不少瀑布、溪流,空气清新得很,深吸一口,满是草木的清香。
碰到好些本地登山爱好者,穿着专业的运动装备,背着水和零食,步伐轻快。
问他们,一周来几次,大叔说,只要有空就来,衡山就是衡阳人的“后花园”。
走到半山亭,能看到远处的衡阳城,湘江像一条玉带绕着城市,高楼林立,比景德镇繁华不少。
山顶的祝融峰,是衡山的最高峰,站在上面,视野开阔,能看到云海翻腾,难怪古人会来这里祈福。
衡阳城里头,比景德镇热闹太多。
高楼密集,马路宽阔,电动车、汽车来来往往,喇叭声不断,跟广州的节奏很像。
中午路过一家湘菜馆,招牌显眼,门口写着“剁椒鱼头、小炒黄牛肉、衡阳鱼粉”。
点了一份剁椒鱼头,端上来的时候,红彤彤的辣椒铺满鱼身,看着就有食欲。
第一口下去,辣得直冒汗,却越吃越上头,鱼肉鲜嫩,辣味十足,跟广州的清蒸鱼完全是两种体验。
老板笑着说,衡阳人无辣不欢,炒菜少了辣椒就没味道,跟广州人爱清淡,刚好相反。
还尝了衡阳鱼粉,本地宽米粉浸在鲜鱼熬制的浓汤里,配上现烫的鱼片,加一勺辣椒油提香,暖乎乎的鲜辣口感,很开胃。
衡阳人说话,语速快,声音洪亮,带着一股爽朗的劲儿。
问路的时候,大哥直接拍着胸脯说,跟我来,保证没错,热情得让人有点不好意思。
街上的店家也都很活跃,吆喝声、叫卖声不断,充满了生活气息。
住的那晚,选在市中心的一间快捷酒店,房价比广州同档次便宜一截,两百多块就能住得干净舒适,性价比很高。
窗户拉开,能看到楼下的车水马龙,还有远处的湘江大桥,灯火通明。
街上夜里十二点还很热闹,大排档、烧烤店人声鼎沸,喝酒划拳的声音此起彼伏,跟广州的夜市有得一拼。
从景德镇到衡阳,真正肉眼能看见的差别,是一种“慢”和“快”。
景德镇像一个专注于手艺的匠人,一辈子就琢磨一件事,窑火不熄,初心不改。
街上人不多,节奏舒缓,大家脸上都带着平和的神情,仿佛时间在这里走得特别慢。
衡阳更像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忙着打拼,忙着生活,充满了活力。
湘江滋养着这座城,也给了它包容的气质,热闹却不嘈杂,繁华却不浮躁。
景德镇的历史故事偏“匠人”。
从唐宋的官窑到明清的御窑,从普通瓷碗到皇家贡品,全是关于“坚守”和“传承”的故事。
一提就很沉静,带着一点匠心味。
衡阳的历史故事,更偏“豪情”。
衡山的祈福文化、湘军的家国情怀、王船山的哲学思想,都是充满力量的存在。
一个是“窑火瓷片加匠心”,一个是“衡山湘江加豪情”。
对一个广州游客来说,两边最直接的不同,还体现在“生活方式”上。
在景德镇,生活是“慢下来的精致”。
喝一杯茶,看一场烧窑,逛一家陶艺店,时间仿佛都变得温柔。
在衡阳,生活是“动起来的热闹”。
吃一顿辣菜,登一次衡山,逛一场夜市,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吃的方面,景德镇偏“下饭入味”,衡阳偏“香辣过瘾”。
碱水粑配腊肉,一口下去全是满足。
剁椒鱼头配啤酒,越吃越有劲头。
对比下来,很诚实地说,景德镇更适合想放松、喜欢文艺、偏爱慢节奏的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匠心之美。
衡阳更适合喜欢热闹、爱美食、想体验山水风情的人,能感受到满满的生活气息。
要是自驾,建议从江西境内串联游玩,比如景德镇→南昌→衡阳,形成合理路线,全程路况顺畅;不自驾的话,高铁从景德镇北站出发,推荐在南昌西站中转(如G5021转G635),全程含候车时间约5.5小时,中转衔接顺畅,不会太折腾。
住的话,景德镇可以选陶溪川附近的民宿,能近距离感受陶瓷文化,早上还能去跳蚤市场淘宝贝。
衡阳可以选市中心或湘江边的酒店,交通方便,晚上还能去江边散步吹风。
走完景德镇和衡阳,再回想广州的生活,突然有一点小感触。
有窑火的地方,多少有点执着味。
有江河的地方,多数都热闹些。
景德镇把匠心、陶瓷、慢生活绑在一起,过得很纯粹。
衡阳把山水、美食、烟火气拎在手里,过得很鲜活。
一个是“沉下心做自己”的瓷都,一个是“敞开怀迎四方”的老城。
那下次再选,大伙会想先去看窑火缭绕的景德镇,还是先去登衡山、吃辣菜的衡阳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