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懂啊!
前几天仙桃日报视频号的视频
将沙湖湿地的诗意尽数展现
今天,本报记者带你直击
沙湖原种场沙原渔村
解锁这里的新奇体验
看完直呼想去!
“这里是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入口,能看见芦苇荡和候鸟,一直想来看看。”11月25日,山东德州自由飞翔柔力球俱乐部结束仙桃赛区赛程,领队代玲带着队员,直奔沙湖原种场沙原渔村。
从赛场到沙原渔村近1小时车程。队员们说,这片兼具渔舟唱晚与湿地生态野趣的地方,“像是从竞速到静心的切换,是完赛后的意外惊喜”。
穿行在沙原渔村,彩虹路直抵湿地码头,白墙黛瓦的屋舍在湖光里倒映。不远处,轻风拂过芦苇荡,带来水声与鸟鸣。游客三三两两奔跑、拍照,欢声笑语顺着湖风飘向远方。
湿地旁,村民孔翠芳正在系游船缆绳。“再离芦苇荡近一些,拍照更好看。”她提醒游客,利落地把绳头扣好。“往年这个时间,多半在鱼塘里忙活。”退渔还湿以来,孔翠芳以经营观光游艇为生,生活更有盼头。
她和丈夫汪善民,是沙原渔村变化的亲历者。沙原渔村靠湖吃湖,流传着一句老话:“天间白眉我不爱,专爱黄牯煮篙菜”。那是夫妻俩最熟悉的味道,黄牯用芦苇秆吊着蒸到鱼肉自然脱落,最后在鱼汤中撒入一把“高菜”(茭白),汤清味鲜,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道名菜。
“过去,把黄牯煮篙菜端上餐桌,是渔家人劳作后的慰藉。现在游客点名尝鲜,就是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份乡味乡愁。”孔翠芳说。作为湿地最火的“自然名片”,沙原渔村的变化始于十年禁渔、湿地大保护、东荆河大保护等一系列生态保护行动和项目建设。
汪善民回忆退渔还湿卖掉渔船和渔网时的场景,历历在目,“虽然舍不得,心里却很亮堂”。沙原渔村改造前,沙湖原种场从夫妻俩手中流转土地18亩,每年给租金,用于建设采摘园、露营区等配套项目,丰富游客游玩体验。
沙原渔村为什么能焕新?答案藏在沙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修复的另一条脉络中。
“这里地处省道和东荆河绿道的交汇处,是湿地公园的天然入口。依托湿地公园的生态美景,只要把村庄环境和配套设施做好,游客自然会来。”沙湖原种场山港分场党支部书记黄治政,清晰记得每一处改造关键节点和大事儿。
去年4月,沙原渔村农文旅综合体项目启动,在山港分场五组基础上进行改造,涉及近50户村民。经过两期建设,老旧民居修葺成白墙黛瓦的荆楚风,土特产展销店、旅游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先后落地,已具备“日游湿地画廊”的接待能力。
变化不止在风景里,也在每一位村民身上。村民莫红军房屋靠近湿地公园,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将房屋改造成土特产展销店。土鸡蛋、饮料零食等农特好物整齐摆放在货架上,“就是为了方便游客购物,皮咸蛋是最热销的‘乡愁伴手礼’。”莫红军还将鱼塘出租,一边拿租金,一边专职做旅游生意。
“自从吃上旅游饭,村民都抢着出力,我们也得跟上。”村民徐爱民、边金贝、徐永祥、胡代连主动让出宅基地,用于建设星空民宿和农家乐餐馆,当前项目主体已顺利完工,正在积极对接市场运营主体,沙原渔村的“日游湿地画廊,夜宿星空民宿”的度假模式初具雏形。
渔村变了,湿地公园也在同步“长大”。眼下,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湿地生态保护、湿地恢复、科研监测三大体系并行,为湿地生态修复和沙原渔村“引客入仙”提供了稳定的底色。
夕阳下,湿地泛着细碎金光。孔翠芳站在游船码头,目送游客上岸。两年前,丈夫汪善民和村民张珍壮、张国辉一起被湿地公园聘为巡护员,成为护湖人。“每年拿着稳定土地流转金,经营观光游艇,家门口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孔翠芳感叹。
水清了、苇盛了、游客多起来了,沙原渔村真正热闹起来了。不远处,芦苇荡摇晃着,像在倾听替她附和着。
【记者手记】好风景让好生活丰盈“生长”
好风景不是终点,好生活才是目的。沙原渔村的蜕变,来自系统治理:生态修复、规划设计、产业导入、群众参与……环环相扣,是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互相成就的路径。
生态回归,让乡村发展重新找到底色。孔翠芳经营观光游艇,汪善民与村民成为巡湖护卫者,有了湿地生态底色,村民稳定的土地流转金、新的收入渠道和更好的发展预期才得以“生长”。生态修复不是停止生产,而是升级村民生活,迎来生态红利,这是沙原渔村最具时代感的变化。
农文旅融合,让风景具备产业功能。把生态资源变成产业资源,把自然资源变成发展资源,沙原渔村把湿地入口变成旅游流量入口。游客点名尝鲜“黄牯煮篙菜”,土鸡蛋、皮咸蛋成了最火的“乡愁伴手礼”,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记忆。风景不仅被看见,更被消费、被体验、被记住,这是沙原渔村产业升维的关键。
群众主体地位凸显,让乡村振兴有了主人翁意识。沙原渔村的蜕变不是被动接受的结果,是村民主动参与的成果。村民主动让出宅基地支持建设,体现了主人翁意识,生态好了、游客来了、产业活了、参与度更高了,把风景做成产业,把乡愁变成产品,乡村振兴成为人人都能触摸的现实生活。
好风景变成好生活,是乡村振兴最动听的答案。先有好生态,再有好产业,最终才有好生活。如今的沙原渔村,乡愁得以具象,乡味得以变现,乡风得以可感。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群众参与形成闭环,才能让风景真正“生长”,也让生活更加丰盈、美好。这都在说明,好风景不是目的,好生活才是乡村振兴最持久的力量。
文、图/市融媒体中心采访组 江莉 刘贤双 刘智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