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池梦蕊)11月26日,一场以“非遗焕新 价值共生”为主题的“‘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三年成果展暨东城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资源对接大会”举行。本次活动全面呈现了东城区在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方面的探索实践,构建起非遗与文商旅等多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平台。
东城区是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不仅有故宫、天坛、大运河、中轴线这样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更有着绚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城区非遗代表性项目达225个,居全市首位。“十四五”期间,东城区不断健全非遗保护制度建设、持续推动“非遗+”业态融合、积极搭建非遗项目展示平台,以“机制焕新、产品焕新、生态焕新”三大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大会期间推出了《东城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中英双语),这是东城区在落实文旅部、市文旅局关于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求的又一举措,也是东城区第一次以官方形式推出非遗推荐目录,这标志着区域非遗资源整合进入新阶段。
《目录》精选42个适合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非遗项目,系统梳理了五大类别非遗体系:第一章:乐之华,是以天坛中和韶乐、智化寺京音乐等相关技艺为代表的礼乐古韵与城市记忆;第二章:匠之艺,是以景泰蓝制作、北京玉雕等技艺为代表的匠心京作与皇家工艺;第三章:民之趣,是以北京扎燕风筝、北京剪纸等为代表的民俗风物与生活艺趣;第四章:食之韵,是以传统烤鸭技艺、京式糕点制作技艺等为代表的百年老字号的味觉传承;第五章:养之道,是以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古法养生与东方疗愈。《推荐目录》除对非遗项目的分类介绍外,还推出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场所与体验空间,为文旅融合提供精准导引。
大会采用“1+1+1+N”模式,即一场启动仪式、一场资源对接、一场成果展示、一系列持续对接活动。在资源对接环节,围绕产品、活动、IP授权、空间赋能、数字创新、教育研学六大方向组别,精准匹配供给侧与需求侧资源。
产品组重点推动工艺品、文创品、特色食品等实体产品开发,促进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消费;活动组专注体验工作坊、节庆表演等文化内容策划,提升非遗传播的互动性与感染力;IP授权组着力开发非遗图案、形象、故事等知识产权价值,拓展文化符号的应用边界;空间赋能组聚焦艺术陈设、主题空间设计等领域,实现非遗美学与商业环境的有机融合;数字创新组推动AR/VR体验、数字藏品等新技术应用,开拓非遗线上传播新渠道;教育研学组深耕课程开发、研学路线设计,构建非遗传承教育体系。
现场资源对接成效显著。北京面人彭、吉兔坊、北京珐琅厂等50余家非遗项目方,与建设银行、首都宾馆、国际饭店、区相关部门等50余家需求机构达成深度合作意向,共同探索非遗在消费升级、品牌建设、场景营造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同时,本次大会突破传统展陈方式,创新打造三大主题展区,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非遗体验场景。“潮起东城”展区聚焦非遗的现代表达,通过京绣与剧装的艺术对话、扎燕风筝的时尚转化、数字玉猪龙的创新呈现,展现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时代共生”展区实景构建“燕京八绝下午茶”等消费场景,直观展示非遗在提升商业空间文化内涵、增强消费体验等方面的独特价值;“薪火相传”展区汇聚珐琅厂、同仁堂、吉兔坊等五十余家代表性项目,系统呈现非遗通过“日用化”“国潮化”“潮流化”实现的创新转化路径。
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铁峰表示,未来,东城区文旅局将立足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等资源禀赋,持续开拓和丰富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创新市场化途径和机制,不断提升东城文化资源价值转化能力,继续创造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场景和生动实践。一是加强系统性保护,持续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机制;二是推动创新性发展,促进非遗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以价值共生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三是拓宽国际化视野,推动非遗走向世界舞台。通过持续努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坚实的“东城力量”。
(责编:李博、高星)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