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张康道
2025年10月27日,当章同学提议前往永嘉岩头休闲漫步,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回应:“去五尺。”——那片沉淀着岁月温度与红色记忆的土地,总让人一次次心向往之,仿佛回应一场与历史的郑重之约。
我与五尺的初遇,是在1990年的那个暮春。受市劳动局委派,我与陈友宣、叶臻富、王启文、林以枫等几位同事,作为市委路教队成员,驻点永嘉五(“”,通“尺”)乡,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工作。我们五人借住在村里胡老师家中,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那时的交通极为不便,前往五尺需几经辗转:从望江路搭乘轮渡至瓯北,转乘公交抵达岩头,再换乘颠簸的三轮拖拉机,全程动辄耗费三四个小时。如今道路通达,不过一小时车程,便能重回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光飞逝,往日的艰辛早已被便捷所替代,唯有心底那份深切的眷恋,依然清晰如昨。
五尺,旧称谢堡,因谢灵运后裔聚居于此而得名,后更名为“五”。1985年建成的五尺大桥,桥身题字仍保留“五大桥”字样,默默守护着地名演变的痕迹。
回溯其名,五之“”字,早年曾有“涑鸟”(左“涑”右“鸟”)的写法,至1990年我们路教期间已普遍使用,但该字未被《新华字典》收录,推测是民间为书写便利而演化的简写。网络检索显示“”标注读音为xiè,而当地百姓始终念作chǐ,与“尺”同音通假。随着计算机普及,生僻字输入困难,“五尺”逐渐成为官方与日常标识的通用名。关于地名来源,另有一说流传颇广:原名“五鶒”,“鶒”音chì,指鸂鶒这类水鸟。相传唐末先民迁居至此,见溪边五只鸂鶒翩然栖居,遂以之为名。后因“鶒”字繁复生僻,在民间流传中渐次演变为“”“涑鸟”,终定型为简洁通用的“五尺”。一段地名,几经流转,成为岁月长河中的温润注脚。
五尺的千年文脉,在《胡氏宗谱》中清晰可见。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胡行(字文先,号苍松)生于福建宁州长溪(今霞浦)。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二十三岁的苍松公携弟文渊公迁居乐城上马石:文渊公留居当地,成为上马石胡氏始祖;苍松公则继续迁徙,最终定居于永嘉大楠溪溪谢堡。岁月悠悠,至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谢氏人丁渐稀,胡氏一族日益兴旺。第五世胡真(字瞬楷)与胡良(字俊美)修谱传世,遂将谢堡更名为“五”。这个名字,从此在楠溪江畔的山水之间,回荡了千年时光。
而这片土地最为璀璨的篇章,无疑是那抹深刻的红色印记。红十三军军部旧址——胡氏四份祠,坐落于岩头镇五尺村,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坐西朝东,为五间二进、悬山顶合院式建筑,占地1467平方米。祠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纪念碑巍然屹立,直指苍穹;祠左,新建的战史纪念馆中,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文物,无声地讲述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土地革命时期,我党领导的正式序列红军共有十四军,红十三军正是其中重要的一支。1930年5月,红十三军在此正式成立,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率领这支队伍坚持斗争长达四年,足迹遍及浙南二十余县,鼎盛时兵力逾六千,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以热血刺破黑暗,在浙南大地上铸就了不朽的史诗。
这支英雄部队,不仅呼应了全国土地革命的澎湃浪潮,更为日后红军挺进师的行动、浙南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及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旧址于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成为镌刻革命记忆、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地标,默默滋养着一代代后来者的心灵。
那日,参观完旧址,我们踏上了徒步红军路的行程。行至垭口,本想沿环线登顶返回,却发现昔日的游步道早已被荒草湮没,无法通行,只得改走左侧下山步道。沿途荆棘丛生,枝蔓纠缠,我们手持拐杖,不断拨开齐腰的杂草,方能艰难前行。脚下的坎坷,瞬间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让我们以身体真切感知当年红军行军的千辛万苦。那些风雨兼程的跋涉,那些无畏险阻的冲锋,在此刻化作心中奔涌的震撼与敬仰,炽热而深沉。




离别五尺,回望来路。岁月更迭,交通日益便捷,山间的游步道或许会再次被草木掩盖,但五尺的千年文脉与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永不褪色。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深深铭刻着历史的印记,承载着精神的力量,在时光深处静静伫立,等待每一位寻访者的到来,聆听它深沉的过往,铭记它永恒的荣光。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永嘉岩头镇五尺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