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
近日,由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域见上海”第一届旅游攻略超级大赛(第一季)(简称“旅超”)正式启动。为配合旅超大赛,宝山区即日起至12月3日推出双重福利:多家A级景区门票半价优惠,并推出涵盖宝山超800元精彩项目的“文旅一票通”。
11月下旬,记者随市文化和旅游局媒体探访团深入宝山。从千度炉火中吹出的玻璃艺术,到180米高空俯瞰的江海交汇,再到沉浸式非遗体验,这条线路回答了“如何深度游上海”的问题。
@上海玻璃博物馆里
在千度炉火中“火中捏光”
上海玻璃博物馆前身为上海玻璃仪器一厂,曾被评为“中国三大不容错过的博物馆之一”。
记者探访当天,刚走进园区就被一条光怪陆离的彩色通道吸引,这便是连接主馆与设计新馆的“彩虹桥”。玻璃砖砌成的廊道内,光线透过不同色彩的玻璃折射进来,在地面、墙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透过彩色玻璃向外看,连园区里的银杏树都泛着五彩的光晕,形成光谱本身在流动、交织、叠加后产生的视觉奇观。
走进主馆二楼的艺术展区,记者在“反思角”看到了一件特殊的展品——艺术家薛吕为女儿诞生创作的《天使在等待》。这对由科学试验玻璃管经融合而成的翅膀,因2013年一次参观被一名小男孩掰断而部分损毁。博物馆最终决定保留破损原貌,在展品旁持续播放损坏事件的监控录像,并将其更名为《折》。“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警示观众也警醒自己。”讲解员说。玻璃的脆弱与艺术的珍贵,在这件残损的作品前得到了最直观的呈现。
但玻璃博物馆吸引人的,还有让观众变身“创作者”的体验空间。在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一位家长正带着孩子参与吹制课程。穿上专业工作服,在老师一对一指导下,孩子用吹杆蘸取了一团橙红色的玻璃料。
“吹气的时候要均匀,不能太急。”老师在一旁耐心指导。随着孩子小心翼翼地吹气,玻璃开始像气球一样膨胀,在不断旋转中逐渐成形。从取料、加热、吹制到塑形,整个过程需要反复进入窑炉加热,每一次都要精准把控时机。十几分钟后,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雏形完成,但还需要送入退火炉缓慢冷却数小时才能最终定型,以防止骤冷导致炸裂。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淡季前往,拿着心仪的图纸或样式,还能定制出属于自己的玻璃制品。成人课程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沉浸体验,从采玻璃、吹制、塑形到最后的冷却,完整参与到一件艺术品的诞生。
据悉,为配合“旅超”大赛,即日起至12月3日,上海玻璃博物馆推出半价优惠。
@“定海神针”
在江海交汇处眺望远方
一座高180米的深蓝色圆柱形建筑矗立在江畔,这便是宝山区滨江地带的制高点“长滩观光塔”。
塔身造型与《西游记》中的“定海神针”文化意象相契合。结构比例参照了文学作品中对“定海神针”的描述,外立面由2800余块三角形不共面玻璃幕墙构成,深蓝色幕墙与紫金色装饰带呼应“金箍棒”意象。
记者观察到,不少游客在一楼购买项目门票后,穿戴上护具安全绳,乘电梯直达顶层体验“凌云步道”。这条位于180米高楼外沿的步道分为内圈和外圈,共计近200米的高空漫步路径。内圈相对贴近塔体核心结构,外圈则向外延伸,悬空感更强。
“风景很开阔,很‘出片’。从内圈到外圈,刺激感逐渐增强,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一位刚完成体验的游客告诉记者。据介绍,站在凌云步道上,可以360度全方位感受长江入海口的磅礴景象,俯瞰巨轮缓缓驶过。在日落时分,夕阳染红半边天,天气好时还能远眺东方明珠、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三件套”。
工作人员透露,悬空景观秋千目前正在测试中,即将投入使用。刺激程度较高,将在180米高空来回穿梭,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失重与心跳加速。
@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
“玩转”全球民间艺术
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外观设计灵感取自“中国结”的建筑,是国内唯一一家以展示世界各国、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场馆。
博览馆一层共设序厅、海上宝山馆、中国馆、亚太厅、中东厅、非洲厅、欧美厅和拉美厅等8个展厅,以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与实物相结合,让参观者在互动参与中了解世界五大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进入序厅,首先被一艘精致的罗店龙舟模型吸引。龙头用香樟雕刻,栩栩如生,龙嘴朝天张开,龙尾高翘,船的前部有该镇标志性古建筑“北极阁”式样的牌楼,后有艄亭。而在龙舟模型旁,一套电子赛龙舟的互动装置吸引了不少亲子家庭。记者上前体验,屏幕模拟了龙舟竞渡的场景,通过手指点击操控划桨频率与节奏,配合队友协作才能赢得比赛。
在海上宝山馆,记者还看到了“罗店彩灯”“罗泾十字挑花”“杨行吹塑纸版画”等多项宝山非遗项目的实物展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厅中陈列着几幅与中国空间站梦天舱同款的非遗节气装饰画,成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交融的见证。
据悉,即日起至12月3日,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推出半价优惠。
@高老庄饭店
藏在“自来芡”里的非遗密码
宝山高老庄饭店作为吴淞鮰鱼传习点,名菜红烧鮰鱼入选上海市非遗名录。
推门而入,灶台前的徐发师傅正全神贯注地盯着锅中翻滚的汤汁。作为宝山鮰鱼烹饪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他从十二三岁就开始跟着身为吴淞饭店大厨的父亲学艺,后来又拜“鮰鱼大王”黄才根为师,在这口锅前一站就是近五十年。
“鮰鱼从尾巴开始数第二段最为鲜嫩。”徐发边说边将处理好的鱼块滑入油锅。记者注意到,他的动作极为讲究:葱姜爆锅后,先用大火重油煎烹鱼块,进一步收紧表面水分锁住鲜味,然后再下佐料。“这一步既要确保最后的味感是‘甜上口、咸收口’,又要确保最后收汁时有足够的糖分,形成‘自来芡’。”
所谓“自来芡”,正是这道菜的精髓所在。徐发表示,红烧鮰鱼不用淀粉勾芡,全靠鱼本身的胶原蛋白、糖色与油脂在反复焖煮中自然融合,直到汤汁逐渐变得浓稠透亮,裹着琥珀色的光泽。记者品尝发现,鱼肉入口即化,肥美却丝毫不腻,鱼皮带着胶质的弹嫩口感。调味鲜咸甜三味平衡得恰到好处,不会喧宾夺主,反而更衬出鮰鱼本身的醇香。
这道看似家常的美味,凭何跻身非遗之列?答案或许就藏在徐发日复一日的灶台坚守中。“早些年,这道菜做法粗犷,数尾同烹,一锅能烧出五六盘。”而如今,这道佳肴已然蜕变为精雕细琢的“功夫菜”,遵循“一锅一鱼一盘”的严苛标准,从食材处理到摆盘上桌,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匠人的心血。
徐发透露,为了吸引年轻客群,他近年来根据年轻人口味推出了翡翠鮰鱼肚、黑松露爆鮰鱼球、黑松茸鮰鱼狮子头等创意菜。“传承不能守旧,要让非遗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从“吹”出的独一无二玻璃艺术品,到江海交汇处180米高空的壮阔视野,再到博物馆中可以“玩”的非遗与灶台前几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宝山用这样一条线路,展现了“江海之汇”的多元气质,看到了传统与当代、静态与互动、观赏与体验的有机融合。这也是旅超大赛所要挖掘的深度玩法,让每一次停留都值得回味,让每一处转角都藏着惊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