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对推动沿黄经济文化生态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泰安市作为重要节点城市,肩负着传承黄河文化、激活文旅动能的使命。近年来,泰安立足黄河文化旅游带重要节点城市定位,以“泰山+”文旅品牌培育为核心,通过系统性改革创新,推动文旅产业全方位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资源聚合、资产整合、文旅融合、内外联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聚合全域要素,构建黄河文化旅游带联动支点。一是优化文旅布局。实施文旅融合产业规划及五年行动计划,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全域共享的文旅深度融合新格局。二是强化顶流带动。发挥泰山顶流IP作用,以市场化“串珠成链”模式整合180余家景区、酒店,聚合景区票务、酒店民宿、导游导览、旅游交通等全要素,形成“泰山+X”产品体系,推出“泰山+惠游套票”促进全域消费联动。三是建强产业集群。聚焦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推动“泰山+”旅游产业集群提质,构建“核心IP+产业链条+区域协同”产业生态。
整合优质资产,健全黄河文旅协同运营体系。一是推进资源整合。整合重组泰山文化旅游集团,按照“文旅+百业”发展理念,形成智慧文旅、文旅产投、颐养健康等5大核心业务板块,促进文旅产业做大做强。二是深化专业改革。成立泰山索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客运索道全产业链发展综合体,为文旅融合发展再添新动能。三是盘活闲置资源。实施老景区、老景点改造提升工程,水浒影视城转型为大宋不夜城,率先在全国推出免门票政策,推动存量资产从“沉睡”向“活跃”转变。
深化文旅融合,彰显黄河文化时代价值。一是深挖文化资源抓传承。系统挖掘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黄河流域核心文化资源,建设泰山博物院、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创作纪录片《大泰山》《大汶口》等精品内容,构建“保护—研究—传播”全链条传承体系。二是培育多元业态增价值。开发生态养生、民俗旅游等新产品,打造特色餐饮、非遗手艺等消费新场景,培育会展商务、康养休闲等新业态。设计泰安城市吉祥物“泰吉祥(敢敢)”“泰如意(当当)”,推出“泰有礼”城市礼品名录,推进文创和旅游商品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三是推进智慧旅游优服务。借助云计算等技术打造各种沉浸式文旅场景,推动“元泰山”数字文旅、市非遗馆建设,研发“泰山易停”智慧平台,实现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升级。
注重内外联合,提升黄河文旅品牌影响力。一是加强境外营销。出台《促进入境旅游发展若干措施》。艺术赋能景区活动吸引11国团队参与,境外播放量887万。赴法国、瑞士、日韩、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推介产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线上推”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境外营销网络。二是擦亮节庆品牌。举办泰山国际登山节,全面构建“1+3+N”泰山国际登山节活动体系。我市作为沿黄城市代表参与第三十一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印象黄河”兰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接活动,为区域协同发展凝聚共识。三是强化媒体宣推。加大全媒体立体宣推力度,争取央视《启航2025》跨年晚会在我市举办,专题片《大汶口猜想》在央视中文频道播出。
(大众新闻记者 刘涛)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