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农户童鹏飞恐怕从未想到过,自己推出的“9.9元自助偷甘蔗”活动会引爆全网,一夜之间吸引上万人涌入田间。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浪费和管理难题,他不得不发视频紧急劝退游客。这一幕乡村文旅融合的“火爆”场景,其实似曾相识——今年以来,前有贵阳最美日落“牛角坡”挤满摊位,后有大理稻田遭游客踩踏。乡村所渴求的,从不是一场又一场的流量狂欢,而是真正可持续的双赢。
图源据网络
“偷甘蔗”本质是一场“农耕剧本杀”,将传统农耕场景中“看护与偷窃”的行为巧妙游戏化。据了解,该活动中,参与者化身“偷蔗客”,在甘蔗地里体验“自助偷甘蔗”,现场还有NPC和小狗“巡逻”。原本的规则是:若未被抓到,甘蔗9.9元一根;若被“逮到”,则需支付15.9元,后统一调整为9.9元一根。这个创意让四川眉山的甘蔗地变成了都市人的游乐场,单日游客量从最初的几十人飙升至上千人。游客手持砍刀,在田间奔跑躲藏,重温儿时“偷”甘蔗的刺激。
然而,狂欢背后的乱象也立刻暴露:甘蔗地被大规模破坏,遍地都是只啃了几口或拦腰折断的甘蔗;有游客崴脚或擦伤;通信基站超载导致手机信号中断,逃单现象频发;周边道路拥堵需要交警介入疏导……童鹏飞不得不在视频中恳求游客遵守规则、珍惜劳动成果。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偷甘蔗”模式走红,成都周边地区以及其他省份也已快速涌现出类似项目。
图源据网络
乡村文旅融合进程中并不缺创新“好点子”,但伴随而来的问题也总是“差不多”。举例来看,今年10月,云南大理喜洲古镇免费开放3000亩稻田供游客拍摄,大量游客涌入踩踏,导致成熟稻谷大面积倒伏。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因客流量过大,导致城管人员无法全面管控。再比如,今年7月以来,贵阳的“牛角坡”因落日景观火爆出圈,每天黄昏都涌入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随之而来的咖啡、冰粉、烧烤等夜市摊位使得道路拥堵不堪,给当地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这些创意展现出民间创新的活力,虽契合当下火热的体验消费大趋势,但也暴露出流量冲击下的管理短板。当民间自发活动发展成每天吸引上千人的公共事件时,就亟需政府部门及时介入,协助维护秩序和疏导人群,这既是挑战,也是契机。
一些支招建议值得借鉴,如,强化预判与规划,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包括借助微信小程序设置分时预约制,控制单时段客流密度,并实时统计项目打卡率与游客评价,及时优化体验内容;延伸价值链,打造可持续文旅生态。以眉山为例,可以深挖“川西农耕文化”内涵,将“偷甘蔗”游戏升级为“农耕体验季”,春季推出“甘蔗育苗小农夫”,夏季开发“甘蔗叶编织工坊”,秋季延续“夜间采收挑战赛”,让单一作物转化为全年可体验的文化IP。此外,还需要加强跨部门协作,如将单一活动与更广范围内的文旅资源联动,推出景区免票、住宿优惠等多重措施。
乡土文旅的真正挑战,是如何避免让下一场狂欢再次以疲惫的叹息收场。可以预见,“偷甘蔗”火爆之后,其他地区很可能出现效仿的“偷萝卜”“偷西瓜”等项目。“偷甘蔗”带来的启发,不仅在于为农户提供可复制的销售方法,更在于将“农产品+消费场景”的模式系统化地推广开来,并落实好社会管理。当游客的消费从“一根甘蔗或一颗萝卜”扩展到“一段旅程”时,乡村文旅或许才能摆脱“靠天吃饭”的粗放模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胡妍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