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余公里的距离,内蒙古呼和浩特的游客却三次自驾到荔波小七孔,只为体验小七孔新开发的瀑降项目。
这样的游客并非个例。许多游客在游玩期间了解到小七孔景区的体验项目后,纷纷延长了停留时间。
曾几何时,荔波在游客心中的标签是“看风景”“小七孔单点打卡”。
当游客不再满足于在观景台前匆匆一瞥,当“打卡式”旅游逐渐让位于对深度与个性的渴求,荔波悄然开启了从“卖风景”到“卖体验”的深刻转型。这不仅是旅游产品的简单叠加,更是一种发展哲学的嬗变,它要回答的核心命题是:如何让游客慢下来、住下来、还想再回来?
荔波的破局之道精准地指向了“体验”这一核心。布依族非遗的沉浸式互动、瑶族药浴的康养之旅、原始森林的探险科考……52个新业态如同一块块磁石,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体验引力场”。这种从“眼球”到“全身心”的体验深化,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价值维度。
从静观到互动,对自然资源的重新认识和创造性利用开启了荔波转型之路。这里的喀斯特地貌不再只是观赏对象,而成为游客互动体验的载体。小七孔景区里,透明船、飞拉达等差异化“玩水”产品,让传统的观光水域变成了亲水体验的乐园。茂兰保护区的“九洞天”溶洞群,能让游客在暗河泛舟中探秘喀斯特地下世界;酷玩森林的悬崖咖啡,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森林疗愈”目的地。这种深度体验游,让荔波成了游客心中“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地方。
更为可贵的是,荔波的旅游转型深入到了民族文化层面,让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相得益彰。在荔波,94.54%的少数民族人口构成,让24个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民族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了生活。瑶山古寨推出《瑶山·瑶人》实景演出,让白裤瑶民族的“人-田-林-寨”共生哲学,通过“瑶盟启山”“灵鼓溯恩”等九大沉浸式篇章,变得可感可知。荔波古镇以“一寨一民族”模式,复原布依族吊脚楼、苗族银饰坊、水族铜鼓堂、瑶族禾仓群,夜间的“篝火打跳”活动,让游客与村民共跳芦笙舞、对唱敬酒歌。这些突破传统观演模式的文化体验,既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元素,又通过场景再造、互动升级,构建了“白天赏景、夜间赏艺、全程参与”的全时段消费链条。
旅游体验的转型,离不开服务保障的升级。荔波全力“宠粉”,以“不让一名游客在荔波受委屈”为目标,全面提升服务质效。全县1200余家酒店、700余家民宿提供4.6万张床位,施柏阁大观、温德姆等高端品牌入驻,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厕所共享开放联盟”整合景区、商户厕所180余个,实现“300米内有厕可寻”。节假日的免费停车位、网格化管理体系下的旅游纠纷快速调处机制,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举措,为游客提供了“安心、舒心、暖心”的高品质体验。
最美的风景不仅是山水,更是那份直抵人心的体验。如今的荔波,早已超越“小七孔单点打卡”,从卖风景逐步向构建情绪价值的转变。
当然,从“卖风景”到“卖体验”的跨越,绝非一蹴而就。不仅需要资源的优势,更需要理念的革新。从单一景点到多元体验,从观光旅游到沉浸参与,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满足,创意能力、深度挖掘及整个旅游生态圈协同发展,缺一不可,这样才能避免业态同质化,确保体验品质的持续提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毕文君
编辑 袁绍阳
二审 梁晓琳
三审 张发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