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博物馆餐厅售卖的牛肉面里藏着一颗“编钟卤蛋”,每日限量,供不应求;四川博物院的便民餐饮服务提供数十种小碗菜,每到饭点,人头攒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的子飨餐厅,一碗碗“甲骨文面条”成为游客争相体验的“文化美食”……眼下,博物馆“干饭”走红,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推出餐饮服务,无论卖点是造型精美,还是价格亲民,可以肯定的是,与传统文创产品相比,食品类文创具有更强的刚需性,做得好更利于形成“以食引客,以展留客”的良性循环。
文博机构在转型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找到文化体验与生活服务之间的平衡点。以四川博物院为例,其推出的便民餐饮服务不仅解决了游客“饿着肚子看文物”的困境,还通过融入川博的文化基因,如水杯上的说唱俑、献事俑图案,让用餐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体验。这种做法既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又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与此同时,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的子飨餐厅则通过创意甲骨文面条,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3000年前的文字得以通过饮食这样一种“高频场景”,成为饭桌上延续不断的热聊话题。
当然,有人认为,餐饮场景的烟火气会打破博物馆应有的静谧庄重,让文化体验陷入商业化的浮躁。因此,博物馆在引入商业化餐饮服务时,也应注意合理界定餐饮服务的公益性与商业化边界,不能让“干饭”取代观展,稀释博物馆的文化内核。适度的商业化运营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例如,四川博物院提供的小碗菜,最便宜的仅需3元,最贵的也不超过12元,充分体现了对游客的“无差别”人文关怀。
中国是一个“吃的国度”,不仅食材制法丰富,就餐礼仪文化同样博大精深,而博物馆又是不少亲子家庭的旅游目的地,恰恰可以通过营造仪式感,巧妙融入食育观,来提升参观者的文化品位,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文博机构从“展览空间”向“生活空间”的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文化体验与生活服务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合理界定餐饮服务的公益性与商业化边界,并积极探索将中国饮食文化与博物馆特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走进博物馆的人不虚此行。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王好)
编辑:刘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