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连同跟前的大唐不夜城,已是网红打卡地,只不过大部分在周边转,这次还特意花了40元钱到寺院里,近距离看了看大雁塔。小雁塔,却相对安静多了,知名度较小。大雁塔我经常去,小雁塔这次去时,发现人也不少,而且又预约排队,连同西安博物院一并参观,收获不小。
在现代,传播知识、文化的就是科技、网络。但在古代,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和亲,如文成公主,带了大量的书籍、工匠、种子;二是经商,唐代有大量来自周边邻国、西域诸国及阿拉伯的客商,互通有无,交流交融;三是进贡,很多藩属国以进贡为名,做的大多是贩卖的事情。四是就是宗教上的交流,交流更广、影响更为深远。
大雁塔南广场,一尊铜铸塑像矗立着,望着远方,一脸坚毅,他就是唐玄奘。小说中的唐僧,不仅手无缚鸡之力,而且贤愚不分。但他始终有着坚定的信仰,最终成了正果。《西游记》其实是一个成长寓言,心猿意马、金公木母,各有所指,都能对付外界诱惑、环境险恶和鬼怪威胁,克服各自弱点,成佛、成菩萨、成罗汉、成天龙。历史上的玄奘既非佛祖二弟子,也非唐太宗御弟,历经千辛万苦,才到了印度半岛。不仅学习佛经,而且传道解惑,成为各国欢迎的高僧。在天竺游学近二十年,毅然回到了长安,带回了657 部佛经。
为了保存从天竺带回来的珍贵经文,唐太宗特地在长安城内的慈恩寺西院修筑了五层塔,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从此,玄奘和弟子一边忙于宣扬佛法,一边从事翻译工作。在19 年的时间里,玄奘和弟子共翻译出75 部经、论著作。同时,还将西行沿途的风土人情、政治、历史、文化等编纂成《大唐西域记》。
相比之下,另一个唐僧义净的故事知道的人并不多。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的标志,因为规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时间偏晚一些,故而称作小雁塔。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转抵印度,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11年。之后又游学印度各地,经历30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回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佛经译场,翻译经文,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
一直不明白,这两座塔为什么都叫雁塔。宋人张礼《游城南记》解释:“其云雁塔者,《天竺记》达嚫国有迦叶佛迦蓝,穿石山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盖此意也。”在唐代,把佛塔称雁塔很普遍,主要是雁这种飞禽与佛教颇有渊源。此外,在中国古代,大雁也是一种很有品格的鸟类。《吕氏春秋》:“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每一次迁徙都要经过大约一两个月的时间,但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准时地南来北往。韦应物:“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玄奘大师“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责任与使命,被鲁迅先生誉为“舍身求法的人”。
两个唐僧,之所为人所敬、传颂至今,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西去东来,不畏艰辛,不忘家乡,不丢信仰,不堕凌云之志,有大雁的影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