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làng)中古城,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我国四大古城之一。古城以中天楼为核心的唐宋格局,沿十字大街层层展开,布若棋局。古城内有中天楼、张飞庙、川北道署、贡院、文庙等名胜古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中天楼
中天楼始建于唐,明清时期复建,2006年原址重建, 三层明清风格木楼,古城的街巷就是以中天楼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次第展开。

袁天纲(又作袁天罡)旧居,从中天楼前往张飞庙,路过袁天罡旧居。隋末唐初星象家、玄学家,通五行八卦,精相术,尊为“玄学宗师”。
2.张飞庙
张飞庙是纪念三国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张飞时为巴西太守,镇守阆中七年,死后葬于此,被追溢为桓侯,又称汉桓侯祠,明清时重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敌万楼,建于明中期,因张飞有力敌万夫之勇而得名。
大殿,始建于蜀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殿内供张飞文身塑像。
墓亭,始建于蜀汉,清代重建,亭内塑张飞武身坐像。
张飞墓,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张飞被封为车骑将军。同年六月,刘备为关羽报仇,出兵伐吴,让张飞从阆中出兵到江州汇合。张飞在出兵前,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谋杀,两人带着张飞的首级去投奔孙权。
清署理保宁府(代理知府)李常霈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张飞题诗石碑。
题小诗一首《阆中张飞庙》:
阆中太守性情真,谁料修成文武身。
一代英豪随梦去,可怜枉作断头人。
3. 川北道署
川北道署,明清至民国初期的川北地区最高行政机构驻地。道署,即道台衙门,介于省与府之间的道级行政机构衙署。据说全国现存两处清代道台衙门,分别是四川阆中川北道署和江苏扬州道署。
川北道署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于清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门(仪门),清代遗存,门额为清乾隆十八年定制的“分巡川北兵备道”。

取节轩,明川北道刘天民在道署竹园中建亭,题名“取节轩”,提倡官员保持道德节操。

大堂,高悬“清正严明”。

天鉴在兹碑,位于三堂后院,刻“天鉴在兹”大字,意为“人在做、天在看”,以警戒为官者要心存敬畏。
题小诗一首《川北道署》:
青竹松柏取节轩,清正严明堂上悬。
何处匾额不醒目,何时衙外不鸣冤。
4. 川北道贡院
川北道贡院,又名四川贡院。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川,阆中成为清初四川省会。清廷在阆中设置四川贡院,开科取士,至康熙二年(1663年)随省会迁入成都后废止。中试称为“举人”,阆中出举人404位。

十字廊道,直行通往致公堂,致公堂是主考官监临之所。大门两侧的东西厢号舍,号舍为粉墙,小青瓦屋面。
五色笔,明清时规定不同岗位的考官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不能混用,是防止舞弊的措施之一。
后院建筑群,现辟为阆中进士馆、科场贿案馆、科举防弊馆、轶闻趣事馆等。
阆中进士馆,阆中共出116名进士,其中有4名状元,17名武进士。
阆中北宋陈氏三兄弟“两状元一进士”,为阆中历史文化底蕴增添了浓厚的一笔,成为阆中传奇。陈尧叟、陈尧咨为状元,陈尧佐为进士。其父陈省华经过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官至左谏议大夫。当地有一个天然溶洞,叫作“漱玉洞”,陈省华安置三个儿子在洞中苦读,成为当地教子典范。
北宋·欧阳修《卖油翁》所述,便是陈尧咨与卖油翁的故事。
5. 阆中文庙
阆中文庙,始建于唐代,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阆中文庙迁阆中东门外;清咸丰元年(1851年)迁回古城内现址;2013年,阆中文庙全面修复、重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照壁,清咸丰年间的遗存,墙壁嵌有莲瓣花纹状的通透式窗棂,墙脊正中立着一座疑似神兽的石雕。

棂星门,为木石结构牌坊,歇山式琉璃瓦顶盖。

大成殿,清咸丰年间的遗存。坐落在2米高的石质须弥座台基上,木质抬梁式结构。孔子塑像,位于殿内正中,上方有 “ 万世师表 ” 牌匾,祭案上置祭器。
阆中文庙举行的“礼敬先贤、传诵经典”祭孔活动,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蔚为壮观。


6. 蒲氏宅第
蒲氏宅第,明末商人的宅第,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三进四合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临街门朝北开,在临街一侧设置厚墙封闭,在西侧另开甬道入口,到“福”字照壁前,折东再由南面进入宅第,全国罕见的倒插门式古民居。
王志文、王志飞、吕凉、张歆艺、童瑶主演的抗战时期悬疑电视剧《龙虎人生》,刘蓓、魏俊杰等主演的民国时期战争军旅电视剧《红色记忆》等,有部分场景在此院拍摄。
钻钱眼,街头这一打卡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嘉陵江绕阆中古城流过,三面江光抱城廓,因水路运输而兴盛的商业古城。
阆中古城不大,城内的上述名胜古迹分布在2平方公里范围内,走马观花则两三个小时足矣,若是细细品赏大约要一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