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枢,再续新篇。11月21日,南京“夫子庙旧书巷”正式启幕。作为365天不打烊的古旧书市,这里汇聚了二十家南京老字号书店,珍稀古籍、绝版孤本琳琅满目,构筑出一片书香氤氲的文化空间。这场集“逛、玩、学、晒”于一体的文化盛宴,正悄然演绎传统与潮流的交融,一场关于“新”与“旧”的对话,在此徐徐展开。
旧书页里,翻找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踏入市集,一排排书摊蜿蜒铺展,宛如展开的历史长卷。不同年代的读者在这里寻找着各自的青春印记。
八十七岁的张先生俯身于书堆中,熟练地与摊主寒暄。他笑着说:“我从年轻时就喜欢淘旧书,特别有意义。”他小心地拿起一本文史类书籍,仔细翻看的样子,仿佛在与老友对话。不远处,一位女士在连环画册前驻足。她的指尖轻抚过《黛玉葬花》《岳霆打擂》的封面,眼神里是“70后”乃至更早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小时候我最喜欢这类图书,”刘女士感慨,“如今再见,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从前。”
而对几位“90后”年轻人而言,一摞《读者》合订本足以唤醒青涩年华。那熟悉的标志瞬间将人拉回到课桌下传阅杂志、摘抄美文的年代。一位正在挑选的年轻女孩笑着说:“看到它,就想起了中学时代。买一本回去,重温大家互相传阅的时光。”就连“10后”的学生也在这里找到了乐趣:“我喜欢读名著,翻旧书既有历史感,又便宜,还能学到知识。”
新知识中,承载着岁月沉淀的智慧结晶
旧书市集的魅力远不止于怀旧。在南京出版社的展位前,一场“云锦主题展”正引发观者惊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本精美的《中国南京云锦》——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获奖作品。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艺术品。翻开书页,里面镶嵌着一块真正的南京云锦。金线蚕丝泛着温润光泽,图案繁复精密,让博物馆中的匠心之作真切地呈现在读者指尖。“这一小块就要织几个月的时间。”展位负责人介绍,“这本书时隔二十年再度展出,市面上已经难觅踪影。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读者亲手触摸、感受云锦的魅力。”
一位游客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惊叹道:“我第一次近距离触摸云锦,在这本书里真切感受到了云锦的魅力。”
这一刻,“旧书”与“新知”的边界被彻底打破。旧书市集不再只是回望过去,更成为了传播文化、展示城市瑰宝的平台。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感慨:“在连环画和《读者》旁边,孩子能亲手触摸云锦的纹理,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冲击,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深刻。”
新旧的交响:构筑城市文化客厅
当八旬老人在书堆中认真翻阅,当“70后”在连环画前感慨万千,当“90后”捧着《读者》回忆青春,而与这些旧书比邻而居的,是代表着南京非遗技艺的云锦典籍。在这里,不同时空的文化和谐共鸣。
旧书承载着个体情感与时代记忆,人们在这里既能回味过往,也能汲取新知识,文化正是在新与旧的传承与创造中生生不息。南京的旧书市集,超越了简单的旧物交易功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客厅。人们在此不仅能淘到过去的只言片语,也能开启传统文化的新认知,形成立体、流动的知识体验。
每一本被带走的旧书,可能是一段被封存的青春,也可能是一把开启传统文化宝藏的新钥匙。这个旧书市集,以其朴实的模样,让记忆与创新在纸页间共同呼吸,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来源:见习记者 王洁馨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万博洋
编辑:居长玉
责编:肖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