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千人将参与余杭“溪”游记毅行活动,沿着苕溪一路南行,亲身感受余杭母亲河的自然生机和历史底蕴。这场现代人的徒步,也是对苕溪治水史的一次溯源。
苕溪水发源于浙西天目山,向东蜿蜒,流经余杭这片古老的土地。初冬时节,两岸苕花如雪,洁白的花穗随风摇曳,宛如一片晶莹的碎玉浮于水面。古人用“浮玉”形容此景,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饱含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然而,这条滋养生命的河流,也曾带来不少忧患。天目山地处浙江省暴雨中心,每至汛期,苕溪流域水量充沛,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威胁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千百年来,余杭人与水的较量从未停止。在这场漫长的征程中,涌现了三位被后世尊为“南湖三贤”的县令——陈浑、归珧、杨时。他们以民为本,以水为业,在苕溪两岸赓续治水精神。
南湖三贤
陈浑:将县城迁至溪北
并开凿南湖,实现水旱无虞
时光回溯到东汉熹平元年(172年),陈浑出任余杭县令。面对连年水患,他审时度势,推动了两项对余杭影响深远的决策:将县城从易遭水淹的溪南迁至溪北,同时在县城西南修筑堤坝,开凿南湖。南湖工程分为上、下两湖,设有石门涵引水,筑有泄水坝调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蓄泄体系。
南湖建成后,不仅有效削减苕溪洪峰,还在旱季为农田提供灌溉,真正实现了“水旱无虞”。余杭百姓感念陈浑的恩德,在他去世后立祠祭祀,甚至将他的事迹传为神话,称他能在一夜之间修筑数十处堤坝。
《水经注》一书中,记载陈浑将县城从南往北迁徙,溪南大塘(即西险大塘)就是他修筑的
归珧:疏浚南湖、开辟北湖
积劳成疾殉职于任上
时间来到唐宝历元年(825年),归珧任余杭县令。此时的南湖年久失修,蓄水和泄洪功能大不如前,水患再度威胁到百姓生计。归珧到任后,立即组织民众疏浚南湖,恢复汉代旧制。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意识到单靠南湖不足以应对汛期洪水,于是在瓶窑镇西南处开辟北湖。
据记载,筑堤过程中,堤坝屡遭洪水冲毁,归珧情急之下仰天立誓:“若我不能救百姓于水患,便是失职!”堤成之日,他因积劳成疾殉职于任上。至今,归珧修筑的北湖仍是苕溪流域重要的滞洪区,开辟的北驿道更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动脉。
余杭水利志记载北湖现状图
杨时:上书直谏
保住关系万千民生的蓄洪区
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来到余杭任职。此时,南湖面临新的威胁,权相蔡京欲将其改为私家园林,引水造景。消息传来,百姓忧心如焚,他们深知,一旦南湖变作景观,汛期来时周边良田将尽成泽国。深思熟虑之后,杨时不畏权贵,毅然上书直谏,向蔡京详细陈述南湖蓄洪的重要性,最终说服他收回成命,保住了这片关系万千民生的人工湖。
万历余杭县志载杨时阻蔡京事
治水即是营城,护水方能兴城,这份使命在余杭人肩上代代相传。我们能看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如杨时力保南湖,不计个人得失;能看到“耐繁耐久”的坚韧精神——如归珧屡败屡战,直至生命尽头;更能看到“化害为利”的智慧精神——如陈浑建湖蓄水,兼顾汛期防洪与旱季灌溉。
今年6月25日,随着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主体部分完工,防洪标准从百年一遇提升至两百年一遇,这段千年治水史又添新章,余杭治水精神在当代焕发新生。
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
在西险大塘附近,苕溪文化风情带建设正有序推进中。完工后,不仅能有效改善沿岸河湖的生态环境,也将让“治水营城”的文化内涵更加可亲可感,将苕溪打造成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继余杭“溪”游记毅行之后,更多文旅活动将在苕溪畔展开,串联起餐饮、民宿、文创等产业,带动农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西险大塘将从一条水利交通的动脉,发展成一条兼具生态景观、文化风情与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苕溪水依旧奔流,南湖波光依然潋滟,当我们漫步在加固后的大塘上,远眺“芦花两岸晴山雪”的美景,仿佛能听见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感受到治水智慧在新时代的延续。这份跨越时空的治水营城的智慧,正如苕溪之水,在传承中绵延,在创新中奔流;既安澜于当下,亦泽被于未来。
●
●
●
供稿 | 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 吕洋
编辑 | 周颖
一审 | 吴燕
二审 | 孙云霞
终审 | 贾国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