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太原,风裹着清冽的寒意掠过文瀛公园,却未吹散天空的澄澈,太阳悬在湛蓝的幕布上,把金辉泼在纪念馆的灰墙与琉璃瓦上,连檐角的冰棱都泛着细碎的光。我裹紧大衣穿过公园的枯枝林,远远便望见那座融着青砖古建与现代展厅的院落,朱漆门楣上“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的铜字,在阳光下沉得像一段被焐热的历史。
这趟寻访,特意是为了寻找中共太原支部的红色根脉,高君宇、彭真、贺昌等先驱的人生长短卷,正是我顶着寒意要细知的结果。收获之余,我要用四首七律诗串起中共太原支部在三晋大地播撒火种、砥砺前行的壮阔征程。
一、红潮初涌晋之垣:中共太原支部的诞生与初心
推开纪念馆的木门,风裹着院中的枯草气息扑进来,却被展厅的暖光柔化了。庭院里的老槐落尽了叶,枝桠像遒劲的笔,在蓝天上勾着百年前的轮廓。讲解员说,1924年的初冬,也是这样的晴天,高君宇就是踩着这样的寒泥,从北京回到太原。这座院落的前身,是明清山西贡院,后来成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谁也未曾想,这里会成为山西革命的“红色摇篮”,孕育出全省第一个党组织。
展厅的复原场景里,省立一中的教室还留着当年的模样:木质课桌裂着细密的纹,桌上摊着卷边的《新青年》,墙缝里似乎还嵌着“还我青岛”的粉笔字。玻璃展柜里,一张泛黄的入团志愿书边角蜷曲,落款是“贺昌,1921年5月”。那年他才15岁,正是在这间教室里,高君宇握着他的手说:“这不是结束,是开始。”1921年5月1日,高君宇受北京党组织委派,与贺昌、王振翼等人在此创建了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共太原支部的建立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1924年的冬天比今年更冷。展厅的油画前,我看见高君宇裹着厚棉袍,在这间院落的西厢房里,把印有“中国共产党”的党章推到王振翼、彭真(时名傅懋恭)面前。“山西的火种,今天点起来了。”讲解员的声音很轻,却像落雪砸在心上。
根据中共北京区委和李大钊的指示,高君宇回到山西筹建共产党组织,将40余名优秀团员中符合条件的张叔平、侯士敏、潘恩溥等转为党员,与早期党员李毓棠、彭真共同组成中共太原小组,这便是山西最早的党组织雏形。同年9月,经中共北京区委批准,中共太原支部正式成立,张叔平、李毓棠、彭真担任支部负责人,山西的革命事业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阎锡山的严密统治下,中共太原支部的生存环境异常艰难。革命者们不得不采取隐蔽方式开展活动,用“大学”代指党组织,“中学”代指团组织,负责人则被称为“教务长”,彭真也曾化名“傅春雷”向中央汇报工作。即便如此,支部仍坚守初心,按照旅莫支部“铁的纪律”经验过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还多次选派党员到中共北方区委党校、莫斯科东方大学等机构学习,不断提升党员素质。
1925年,彭真还专门致信中共中央,建议“加强团体训练,防止党组织走向官僚化”,这份对党的纯洁性的坚守,在寒夜里愈发显得珍贵。
展柜里的老照片里,高君宇的脸裹在围巾里,眼神却亮得像院中的冬阳。他本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始人之一,是李大钊最得力的助手,中共一大召开时,他已是全国五十八名党员之一,在二大、三大上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却在23岁那年一次次折返太原:1922年的初冬,他踩着薄雪在省立一中的操场演讲,风掀着他的长衫,声音却盖过了呼啸的风:“山西的青年,要做冻土下的芽!”后来他南下广州,把山西的火种连向全国,可重庆的病榻上,他最后念的,还是“太原的雪,该落了吧”。这位中共太原支部的主要创建者,用短暂的一生践行了“为主义而来,为主义而去”的誓言,将红色基因深深植入了晋土。
二、寒阶履痕悟真理——从支部骨干到法治先驱
从支部旧址转到彭真生平展区,暖光里突然撞进一张少年的照片:14岁的彭真裹着打补丁的粗布褂,站在曲沃县的土坡上,身后是干裂的田垄。展厅的文字写着,他是“侯马镇的苦孩子”,16岁才摸进私塾,20岁踩着冻硬的土路考入省立一中。正是在这里,他遇见了高君宇,加入了中共太原支部,把“铲除不平”的少年意气,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作为支部最早的成员之一,彭真在高君宇的带领下,积极参与革命宣传和工人运动,从一名进步青年迅速成长为党的骨干力量。
展柜里的《狱中日记》是用铅笔写的,字挤在烟盒纸的背面。1929年的冬天,彭真在天津被捕,监狱的寒风吹裂了他的手,他却在日记里写:“霜雪越重,芽越韧。”那些年,他在狱中组织难友学理论,把《共产党宣言》的句子刻在墙缝里,始终坚守着中共太原支部传承的革命气节。
直到1935年出狱,他带着满手的冻疮,立刻回到山西组织抗日救亡。展厅的老照片里,他裹着破棉袄,站在太原的城楼下演讲,寒风吹乱了他的头发,却吹不歪他举着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标语。在抗日战争中,中共太原支部的继承者们在彭真等领导人的带领下,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在晋绥、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让革命的火种在战火中越烧越旺。
再往后的展墙,是一张拍摄于1958年的武汉东湖照,照片里彭真与毛泽东并肩走在冬阳下,他的棉服上沾着草屑,却笑着指向远处的湖光。彭真的一生,始终带着中共太原支部赋予的“晋地的韧”:他主持宪法修改时,把“人民当家作主”写进条文,被誉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他推动法治建设时,总说“要像当年护着支部的火种一样,护着法律的光”。
从省立一中的教室到人民大会堂,从中共太原支部的普通成员到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彭真始终坚守着入党时的初心,用一生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厅出口的玻璃柜里,放着他晚年的眼镜,镜腿缠着胶布,就像他的人生,寒过、碎过,却始终向着光,而这束光,正是源于1924年那个冬天,中共太原支部点燃的信仰之火。
三、少年寒星的青春之焰——支部先驱的热血征程
在纪念馆的侧厅,我特意端详革命先烈贺昌的展室。展柜里的银质钢笔是他16岁的生日礼物,笔尖还留着墨水的痕迹,旁边的笔记本里,他用稚嫩的字写:“我要做烧尽黑暗的火。”作为中共太原支部的重要筹建者之一,贺昌15岁加入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16岁便投身革命活动,是支部里最年轻的骨干力量,他眼中的太原团员“均为勇敢热心之青年”,而他自己,正是这股青年力量中最耀眼的一颗星。
1927年的冬天,南昌起义的余烬还在烧。展墙上的电报稿写着,贺昌冒着风雪赶到潮汕,把打散的战士重新聚成队伍。那年他才21岁,却已是“军委最年轻的委员”。这位从中共太原支部走出去的青年将领,始终带着晋地青年的勇毅,先后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等重要革命活动。后来他去了中央苏区,在闽西的寒山里组织游击战争,棉衣磨破了就裹着稻草,却在给家人的信里写:“等雪化了,就能看见春天。”
1935年的冬天,贺昌倒在江西的梅岭。展室的最后一张照片,是他在河北暴动时的留影:棉帽压着眉,枪杆上挂着冰凌,眼神却像冬夜的星。他牺牲时才29岁,口袋里还装着一本《青年运动纲要》。就像他15岁在太原入团时说的:“青春不是用来暖的,是用来烧的。”
作为中共太原支部的先驱,贺昌用短暂而炽热的一生,践行了对党的忠诚,他的革命精神,也随着中共太原支部的发展,融入了三晋大地的红色血脉。从省立一中的课堂到革命战争的前线,他始终记得自己是“太原支部的一员”,用热血诠释了青年革命者的担当。
四、红魂长留晋土——中共太原支部的精神传承
走出纪念馆时,太阳已至中天。寒阳把我的影子拖在冻硬的地上,和院中的老槐影叠在一起。风又微起了,却不再觉得冷。因为我在想着彭真的话:“人走了,魂要留在土里。”这座院落,作为中共太原支部的诞生地,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如今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继续向后人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
中共太原支部的魂,留在了1924年的西厢房,留在了高君宇南下时的背影里,留在了彭真狱中坚守的信念里,留在了贺昌热血染红的土地上。作为山西党组织的“发动机和策源地”,中共太原支部点燃的星星之火,不仅照亮了山西革命的道路,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人才,这些党员离开山西后,都为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日战争中,中共太原支部的继承者们扛起民族大义,在晋地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在解放战争中,他们继续冲锋在前,为山西的解放和全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以彭真为代表的支部成员,又投身国家建设,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高君宇、彭真、贺昌等先驱,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已定格于后人的精神谱系。先驱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精神,早已融入三晋大地的肌理,成为激励后人奋进的不竭动力。寒阳下,红色的魂灵永驻,中共太原支部的故事,还将在岁月中继续流传,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之路。
【作者】
谷新光:湖南岳阳人,红色文化学者、作家、诗人、评论家、书法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