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消息是,灵隐寺免费了!
杭州西湖风景区宣布,自2025年12月1日起,灵隐飞来峰景区将免票开放。
粗略估算,仅门票一项收入,西湖风景区每年将损失近十个亿。
看到这儿我想问一句啊,灵隐寺都免费了,少林寺还会远吗?
除了幻想寺庙能免票外,我还想着高速公路能啥时候免费。
关于高速免费,近年来有一个诡异的现象:
一边是某些地方原本到期的高速公路,一纸通知延长收费年限;
另一边是某些堪称“印钞机”的黄金高速公路,却主动放弃收费自断财路。
这两种操作,反映出了不同的政府管理思路。
国内很多早期修建的高速,采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收费期限一般是30年。
按理说这是地方与社会之间的契约。
但拼命“索取”的地方,总能从“契约”中找到理由,比如改扩建、维修养护成本高等,然后将30年的收费延长到“永远收费”。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财政紧张,开源节流,能收的每一分钱都不能放过。
而主动“放弃”的地方,比如广州、深圳这些“另类”。为什么在能赚钱的情况下,主动退出收费呢?
因为广州发现,取消高速收费所损失的收益,最终会转化为物流成本、营商环境、城市形象等红利,造福于长远发展。
比广州更超前的是深圳。
2014年深圳市花了27个亿,让梅观高速提前免费;2016年,深圳又用130个亿,回购了四条高速取消收费。
大家听清楚了,不是到期停止收费,是提前免费。
深圳交委曾解释:
梅观高速如果继续收费,还能收到30个亿。但免费之后,打破了道路对城市的割裂,沿线500米范围内的土地将大幅增值,预计能带来300个亿的增值空间。
很明显,不是广州、深圳算不清账,恰恰相反,他们算得是一本更大的账。
这些算账逻辑的背后,是城市治理角色定位的根本不同:
有的地方是“管理者”,追求的是不出事、能收钱;
有的地方是“合伙人”,追求的是把蛋糕做大,共享未来的增值。
我们羡慕江浙沪和广深,不仅是它们财大气粗,更是那种敢于“算大账”的格局和“守承诺”的体面。
但对于大多数地方而言,这些东西它们学不会,也学不了。
因为对于他们,不仅开源是个大问题,节流也无从谈起。
修建高速时欠下的巨额债务,至今还没还清。就要从基建的“大建设时代”,开始迈入“大维护时代”。
可以预见,这些大基建未来的养护开支,也是个天文数字。
所有的这些窟窿从哪里补呢?
在财政普遍紧张的当下,答案只有一个,就是:
继续收费。
所以高速公路完全免费的时代,我们可能是等不到了。
少林寺的门票免费,我估计啊,也是等不到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