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的海岸十分美丽,自古有“蓬莱仙境”“海市蜃楼”等许多传说。今天,在黄渤海新区紧邻大海的富力湾(金沙滩)时光塔里,烟台人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着人与海的故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海湾,每一朵浪花都有自己的窃窃私语,每一粒沙都是一颗星星……
“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烟台黄渤海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赵星说。黄渤海新区原来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厂和写字楼在面向大海的空地上“组装”起一片新区。这里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就是从产业园区向综合性城市生活区的转变。
居民从河道、公园和海滩的变化中感受着转变,也领悟着“低碳生活”的真意。
海滩植树,营造起20多公里绿化带。沿着黄金河和白银河向上走,两岸绿草铺地,繁花点点。市民李宝玉告诉记者,他已在这里居住20多年,从来没想到能有这样的美景。来自菏泽的市民杜成林正在照看孩子,她原来和爱人在经济开发区打工,现在已经买房置业,把家都搬来了。
烟台市生态环境局黄渤海新区分局环境管理科负责人王森告诉记者,新区保留了海岸线上海洋养殖的痕迹,规划设计口袋公园70余处,开放绿色空间欢迎所有市民游客。“什么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他说,走在这美丽的河边,两旁的一花一木,眼前的碧海蓝天,就是最好的答案。
绿色低碳发展一点一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长岛荻沟村,85岁的孙成凤老人至今习惯睡土炕。老人的房子“浓缩”了长岛供暖的变迁。土炕是41年前垒砌的,烧炕的烟道还在;窗户下面是二三十年前用过的铸铁暖气片,自家烧锅炉供暖。如今,屋后的空气能供暖炉是冬日温暖的源泉。
绿色低碳发展作示范,清洁供暖成为烟台的选择。2020年11月,海阳核电水热同传示范项目投运,该项目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整合供水、供热,提供了城市清洁供暖的新方案。2021年,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二期项目成功投运,惠及海阳城区20万居民。2023年扩大供暖面积,为海阳、乳山两市安全稳定供热127天,相当于节省原煤4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3万吨。海阳市成为首个零碳供暖的城市。今天的烟台,得益于清洁供暖改造,4700户农村居民不用烧煤,他们的冬天依旧温暖。
“零碳社区”正在烟台多起来。烟台市打造的首家“零碳社区”是万华的职工宿舍。走进公寓房间,窗明几净,家具电器样样俱全,勾勒出现代生活的美好样貌。这个项目用万华自主研发的低密度聚氨酯做保温材料,保暖、防火、隔音、气密性好。地源热泵利用120米深、温度常年稳定在18摄氏度的地下水进行热泵机组和空调循环泵,将冷热带到各个房间,不污染水资源还节电。
绿色低碳发展也在城市楼宇间“一键实现”。飞龙集团是以建筑起家的企业,研发中心大楼是他们的“节能样板房”。白色建筑主体,楼顶密布光伏板,四周随机排列着红色遮阳板,仿佛乐谱上跳动的音符。走进大楼内部,阳光透过天井照进整个建筑,即使初夏正午,阳光也很柔和。
飞龙集团地产公司总经理宋承彦打开手机上的一个APP,点击关闭键,中庭玻璃屋顶百叶窗自动关闭。“不论你在整栋大楼哪个角度,都不会让太阳直射。”遮阳板会根据一天中太阳所在角度自动调整,既保证了屋内舒适度,又做到了节能。宋承彦介绍,目前整栋大楼一年比同体积建筑用电量节约近一半,节约标煤17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73吨。
烟台市住建局绿色建筑节能与科技科科长王娜介绍,2024年全市新增绿色建筑1062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面积占50%以上,走在山东前列。烟台已全面完成2005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351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项目1600余个。
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长岛与蓬莱隔海相望,正在建设绿色零碳岛。孙家村的王涛和肖杨夫妇10年前就在村里开民宿,2023年他们响应号召建设低碳民宿。“低碳要求很具体”,肖杨说,民宿所用家具都是回收来的老物件修复改造的;灯具是低瓦数高亮度的节能灯;取暖采用空气能,处处体现低碳要求。
在长岛走一圈,能看到光伏储能一体化停车棚,看到太阳能路灯,还有触摸式自动开关的垃圾桶。南长山街道党支部副书记张鹏介绍,零碳交通、零碳旅游、零碳民生是他们工作的目标。孙家村党支部书记孙成伟说,绿色低碳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到,群众才真心支持这项事业。
迎着晨曦,在环岛彩色自行车专用道上骑行,波摇金影,点点沙鸥。远处,依稀闪烁着烟台的万家灯火。涛声依旧,这片土地却已散发出新的气质。
来源 烟台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