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坐拥海内孤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西天”的绝美悬塑。
这里,是“中国第一梨”原产地,被誉为“中国玉露香梨之乡”、“中国金梨之乡”、“中国酥梨之乡”。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却以“一颗梨”托起近8万山区群众致富梦。如今走上数字乡村路,更是让“一颗梨”拥抱了“一朵云”。
如今,冬来春不远,静待千树万树梨花开。本期“乡见中国”,一起走进“梨树成林、黄土成奇、佛影如云、数字兴农”——山西隰(xí)县。
俯瞰隰县万亩梨花开↓
摄影/亚明
乡见中国·遇见隰县
山西临汾与下辖隰县位置示意图
图源:学习强国
隰县,古称隰州,位于黄河以东、吕梁山脉以南的主峰西麓,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区域。作为“晋西首埠”,素有“河东重镇、三晋雄邦”美誉。
明朝的隰县鼓楼,如今是隰县的象征
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矗立在隰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龙泉镇
摄影/亚明
县境东北峰峦耸翠、林海葱郁,有百余座1800米以上高峰,紫荆山最高峰青山顶海拔2012.5米,是临汾地区西部山区和吕梁山南部第一高峰。
县境中西部是海拔900-1300米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被城川和东、西二川分割为七大塬面。
川塬之间,梁峁连亘、沟整纵横、红崖壁立。
隰县的黄土高原之上
如刀似板的黄土墙状山或黄土墙
或可成为一种新的黄土地貌类型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11期
摄影/亚明
一个“隰”字,由于过于生僻,反而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历史地名,复杂的“隰”字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也像一卷精巧的微缩胶片,“潜影”着一座古城的千年印象,现在我们将其“显现”。
坐西向东的“小西天”千佛庵
两侧山脉宛如凤凰双翼
大殿稳居翼间↓
摄影/亚明
隰县的“隰”,自隋开皇五年(585)设隰州总管府,迄今“隰”字与这方土地已结缘1400余年。
如果单论“隰”字,更是至今已沿用3000多年。
“隰”字,最早见诸3000年前商周时期的金文。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专著《诗经》,出现“隰”字达26次——每一次都充满“画面感”,仿佛每一个笔画都浓缩了山川与沃野。
隰县下李乡
吕梁山脉南麓的紫荆山
摄影/亚明
隰县的得名,各类史籍对其“隰”字的含义可谓不谋而合——全采用《尔雅·释地》中的解释:“下湿曰隰”。
古代的隰州,恰处二水交汇之地,城南又与西川河相汇,确是一片多水下湿、平坦肥沃、生境良好的地方。
即使跨越千年,隰县仍是一派“原隰郁茂,百草滋荣”(张衡《归田赋》)的盛景,碧野蓝天,绿波林海。
隰县城南乡唐户塬智慧果园
摄影/亚明
从千年前《诗经》里的“隰有树檖”(檖:一种梨);千年以后,这里“显现”为“中国第一梨”的原产地。
上图为隰县最有名的玉露香梨
下图是隰县有机旱作玉露香梨示范基地
摄影/亚明
从千年前《诗经》里的“隰有荷华”,再到如今的“隰有好人”,隰县好人现象已蔚然成风,如荷花溢香。如今,隰县也被誉为“中国好人县”。
隰县县政府所在地龙泉镇梨花盛开,芳香四溢
摄影/亚明
如今的隰县,一县三动脉:瓦日铁路、呼北高速、霍永高速从城下经过,形成临汾市西山地区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的现代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015年太原南至吕梁K7835城际列车开通
2024年升级为瓦日铁路客运列车
以前从隰县去太原要转三趟车
现在睡一觉就到
图源:视觉中国
如今的隰县,一城三“国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其成为国宝云集晋南大地上一颗闪耀明珠。
隰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庵的悬塑
摄影/亚明
一个“隰”字,缩影千年。但即使千年以后,隰县那些最美好方面似乎从未变改,现在我们凝眸细观。
乡见·午城镇
黄土高原上的“黄土传奇”
只知道悬塑和香梨?那可能对隰县了解还不够深。
关于隰县最深邃的一份“记忆”,要去隰县的南方寻找。
隰县最南端午城镇
黄土塬上的玉露香现代化梨园
摄影/亚明
隰县最南端,城川、东川、蒲县川在那里融汇为昕水,再流入隔壁的大宁县。河水出口的胡城村附近海拔已达760米,而这里却是全隰县最低处(隰县平均海拔900-1300米)。
就在这个川流不息的“低洼”之地,坐落着一个曾以它的名字命名、黄土高原上最古老的“秘密”,它叫——午城镇。
在隰县的川塬梁峁、沟整纵横间
藏着极古老的“黄土传奇”
摄影/亚明
1、惊世发现,“午城黄土”
隰县、午城所在的黄土高原,是最大、最连续、最深厚黄土堆积区。
而全世界最早的黄土记录,也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这比国外最早的、始于1820年前后的欧洲黄土研究至少早两千年。
只不过,这些早期的、记录于中国历史文献中关于黄土降尘的朴素描述,并不为世界熟知。
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研究室支持下,被誉为“黄土之父”的刘东生院士带领同事开展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地质考察,首次确立了对黄土高原的三维立体认识。
(※注:第四纪,从约260万年前至今,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如图,黄土高原形成前是什么样?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期
此外,刘东生院士还将中国黄土地层划分为:晚更新世马兰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以及更为古老的早更新世(258万-8万年前)——午城黄土。
山西地质博物馆藏的午城黄土
该黄土以隰县午城镇柳树沟为标准点
图源:视觉中国
也就是说,无论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东麓深断裂带,还是南起秦岭和伏牛山、北至阴山范围内雄浑壮阔的黄土高原,都要俯首尊称“午城黄土”一句:
“老前辈!”
从遥感图中可知
太行山分隔开了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
太行山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期
命名“午城黄土”十数年后的20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过地质人的不懈耕耘,中国黄土的第四纪研究终于走向世界。
午城镇好水与好土双重滋养
使得下辖秋禾、寺坡村的西瓜、甜瓜位居
全县品质最佳,且上市也最早
图源:视觉中国
2002年,刘东生获国际环境领域最高奖“泰勒环境成就奖”,评语里写道:地球历史记录中,有3种气候记录最为完整,分别是深海沉积的记录、南北极冰芯的记录——
以及,中国黄土的记录。
在山西,能吃到真正用纯净黄土炒熟的“炒指”
脆生、实在,是一份朴实的喷香四溢
2、看得见的“黄土传奇”
隰县地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这份千沟万壑的“鬼斧神工”,也孕育不可多得、看得见的雄伟壮阔。
在午城镇,以及与之相接的寨子乡、与寨子乡相接的黄土镇,与黄土镇相接的下李乡,它们“手牵手”覆盖隰县整个东部,也连缀成一条有关“黄土传奇“的“景观长廊”——
寨子乡隰县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黄土地貌类型齐全
摄影/亚明
黄土镇岭上村
黄土高原上的田园风貌
昔日荒山,今日梯田
摄影/亚明
乡见·城南乡
挂在树上的果汁,“梨王”的密码
下图难道是“江南水乡”?
不,那是隰县的城南乡,中国梨博园。
城南乡梨博园
摄影/亚明
据《隰县志》记载,仅城南乡一地的水果总产量,就占全县1/4以上;其中的梨产量更是相当于全县的36%,果园面积之宽广,令县内绝大多数乡镇难望项背。
也就是说,隰县处处梨花开,却在城南分外香。
毗连城南乡的阳头升乡
梨园正丰收
摄影/亚明
“一梨润三秋”,天气渐冷,似乎在每个秋末冬初那略显干燥的交节时期,少了梨香的润泽都是不完整的。
梨与桃、李、杏、苹果等同属蔷薇科,是中国传统果树之一,至少已有3000年栽培史,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能见到。
一张图区分同为春开蔷薇科的果树花朵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12期
绘图/出离
如今,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加持,梨的新品种多达200余个。为了保护新品种、防止冰雹袭击,果农们为其架设防雹网。
这其中,以隰县为原产地的“中国梨王”玉露香梨——城南乡亲们更是对其呵护备至。
城南乡的黄土塬上
被悉心装上防雹网的玉露香梨林
摄影/亚明
玉露香梨由山西农科院以库尔勒香梨为母本、雪花梨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既有普通梨的脆,又有库尔勒香梨的甜,还带着优雅果香。
最重要的,它口口爆汁、质地细嫩,咬下一口,那就是舌尖层面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只看一眼就感觉润到了肺
截至2021年,玉露香梨的品牌价值已达87.43亿元。隰县80%农民从事梨果产业,80%农业收入来源于梨果产业,80%脱贫群众依靠梨果增收致富。
仅凭“一颗梨”,就托起近8万山区群众致富梦,并不夸张。
隰县午城镇三代梨农家庭
摄影/亚明
当前,云计算、5G、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形成的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隰县也不例外。
城南乡隰县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
摄影/亚明
以寨子乡为例,以前村民种植梨树,人工浇灌费时费力。现在只需打开手机轻轻一点,坐在家里便能远程为梨园浇水施肥。
于是,从前的“一颗梨”,遇见了如今的“一朵云”,焕发出了崭新活力。
城南乡梨博园的百年老梨树,枝头焕新生
摄影/亚明
国宝隰县
一城三“国保”的隰县,可谓古建云集。
比如,黄土镇四合院布局的元朝东岳庙、唐初的灵隐寺、陡坡乡黑圪塔山脚下的玉泉寺、清代降福庵、慈云寺、下李乡的清代法师庙、城南乡石家庄村的清代奎光阁、紫荆山中的清代润国侯庙等等等等。
这其中尤以以下这座“楼”,最具象征意义。
龙泉镇的鼓楼,全隰县的象征
鼓楼位于隰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龙泉镇,又名大观楼,位于县城中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中东西南北大街,皆以鼓楼为中心四向辐射。
鼓楼北侧
上书“三晋雄邦”,下书“北拱晋阳”
摄影/亚明
该楼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中为砖拱门洞,十字贯通,总高约27米;基座为三层四檐十字歇山顶,装画戟形避雷针,脊中安置宝珠脊刹,角挂铁马风铃。
顶檐之下,四方各悬蓝底金字匾额:北为“三晋雄邦”,南为“河东重镇”,东为“龙泉古郡”,西为“长寿遗封”。
底层门洞匾额依次为:“东屏姑射”、“西带黄河”、“南临古慈”、“北拱晋阳”。
也就是说,鼓楼以仅两百平方米左右的一楼之内,就象征了千余平方公里的隰县全县。
鼓楼东侧,顶檐金字匾额:龙泉古郡
底层门洞匾额:东屏姑射
如今的鼓楼正在维修,再次开放就是青灰色
摄影/亚明
七里脚千佛洞石窟,万千时空在此交错
一提石刻,老隰县人的眼睛可就亮了。他们可能会率先想到——水堤乡桑梓村南的宋代和尚湾摩崖石刻,里面供着“风刺爷爷”(当地人俗称,风刺医学名为荨麻疹)。
但能让全国人民都眼前一亮的石刻,是位于城南乡七里脚村的千佛洞石窟,那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里脚千佛洞石窟入口
《续修隰州志》称这里为石佛寺,其位于七里脚村对面山麓,依山劈石掘窟凿像。
石窟分南北二窟,面积共约400平方米,南窟为北魏风格;北窟门楣刻5尊佛像已显风化,却为唐初风格;与此同时,寺内又有很多金代题记。
21世纪的我们置身其中,仿佛时空交错,倍感神奇。但回神之后,也发现两窟主佛头像不知何时早已被盗,斧痕历历刺目,令人唏嘘。
七里脚千佛洞石窟内造像
摄影/亚明
“小西天”千佛庵,悬塑的“背后”更精彩
因为《黑神话·悟空》,这里太出名了,所以不作过多介绍。
游戏 VS 现实
很难分清孰真孰幻
图源:山西文旅厅
一言以蔽之——此地以区区169平方米“弹丸之地”,就凝结上下千余年悬塑技艺之大成,堪称“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
但“弹丸之地”的苦恼在于,难以承载爆火之后的客流激增。
比如去年国庆,来了9.1万游客,几乎相当于隰县全县的人口。
就算只有一万名游客,大家挤挤,一批最多进50人,也要200批次。哪怕景点每天开足马力,迎客12小时,每批游客能分到的时间,也只有3.6分钟。
千佛庵悬塑
摄影/亚明
这种极限压力下,排队限流在所难免,游客高喊“差评”,实际上情有可原。
但可贵的是,面对游客不满,隰县人没有辩解推诿,没有“躺平”“弃疗”,而是快速响应、真诚改进——
副县长现场唱歌安抚游客,公安局长疏导人流,文旅局长扮唐僧与游客互动,全县党政机关腾出停车场,玉露香梨免费品尝,志愿者全天候服务……
去年国庆假期最后一天,隰县人宣布,自当日至年底,凡中秋、国庆假期游览过小西天的朋友,携购票凭证可再次参观,免票!
千佛庵上院
摄影/亚明
这些举动不仅挽回了游客的心,也让小西天的口碑逆袭。不少网友点赞:“真诚永远最能打动人。”
千佛庵悬塑确实精彩,但隰县人的温暖似乎更珍贵一些——毕竟,“隰县好人”这四个字源远流长名不虚传,千年前《诗经》中的“隰有荷华”,如今香远益清。
在川塬梁峁的热土之间,乡见隰县
在黄土高原的午城镇中
寻找古老至极的“黄土传奇”
在城南乡的黄土塬上
品味酥梨的阵阵清香
或踏足“小西天”千佛庵
领略隰县最为华彩的一幕幕
一路所遇皆为春风般和煦的“隰县好人”
冬来春不远
何不去隰县,静待千树万树梨花开?
(※感谢摄影师亚明对本文图片的大力支持)
中国国家地理·乡见中国
助力乡村振兴
去中国2800多个宝藏县城
发现美丽乡村
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推出
“乡见中国”系列报道
我们将深入宝藏县城
发现独特的乡村自然景观
寻访厚重的文化底蕴
书写崭新的乡村文旅故事
以新的眼光去发现、去感受、去触摸
这片土地的蜕变与新生
以饱含深情的内容
诉说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总策划 才华烨
统筹 闫瑞杰 杨颖
电话 010-64889218、64869398
邮箱 xiangjianzhongguo@cng.com.cn
【参考文献】
[1]《隰县志》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方志出版社
[2]《穿越历史时空 品一字“隰”读千年城》 中国新闻网 2024年03月26日
[3]《刘东生:揭开黄土的奥秘》中国科学报 2025年03月28日 04版
[4]《李希霍芬与黄土的风成学说》第四纪研究 2005年7月 第25卷 第4期
[5] 《壁如刀削,形似板薄 寻找中国的墙状山》中国国家地理 2021年11期
[6] 《从差评到顶流,隰县凭什么》中国经济周刊 2025年02月28日 第04版
[7]《“一颗梨”拥抱“一朵云” 山西隰县探寻乡村数字化转型新路径》央广网 2024年06月07日
[8]《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老区行|一颗梨托起近8万山区群众致富梦》新华社太原 2024年9月23日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
大美中国,山河锦绣
本文创作团队
编辑:Jubei
图片:亚明、视觉中国
封面、头图摄影:亚明
话题
乡见隰县,想好吃什么了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