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一条河能记住多少故事?沧州捷地的御碑苑会告诉你:它记得每一朵浪花里的坚韧,每一块石头上的智慧,更记得“事在人为”四个字,如何从乾隆的诗句里,长成这片土地的精神图腾。
御碑苑景区坐落于沧州大运河畔,景区内的捷地分洪闸,就是运河最忠诚的“安全阀”。它接到的唯一使命,就是在大运河不堪重负时,为其“分忧减负”,将多余的洪水,通过这条捷地减河引走。减河,顾名思义,就是为运河减负的分洪之河。一闸当关,守护的是运河下游的安澜,是漕运血脉的畅通。五百三十年的坚守,让它从明代木闸,到乾隆石坝,再到民国时期与德国西门子齿轮的携手,它每一次形态的改变,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使命。如今,它功成身退,作为文物静立于此,每一块龙骨石,都铭记着古人“腰铁柳合”的智慧。
而守护的使命,从未中断。就在它的身旁,新建的捷地闸接过了接力棒,以现代科技,承担起与它的前辈一模一样的分洪重任。一座是供我们瞻仰的历史丰碑,一座是默默守护的现代脊梁。这是最动人的传承,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那份“事在人为”的担当。
沧州市捷地分洪设施景区讲解员买树菲跟记者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年,直隶总督建议在靠近京城的天津修坝,而乾隆皇帝却力排众议,选择了捷地。因为他深知,运河是京城的生命线,必须在更上游的位置,为运河装上一道可靠的“保险”。他将捷地闸改为减水坝,正是为了从源头分流,从根本上保障漕运安全。他的诗篇《坝工纪事》,字里行间都是对运河命运的深思熟虑。十九年后,乾隆故地重游,眼见安流河水,印证了他当年抉择的英明。于是,“事在人为”四个字,从此被河水镌刻,被历史铭记。“事在人为”,是因运河而生,为治水而成的精神。它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对国脉的守护,也融入每一个治水百姓的汗水里。
从乾隆的圣旨到工匠的锤凿,从古老的龙骨石到今天的自动化枢纽,“事在人为”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不息。它告诉我们:运河的畅通,不是天赐,是人为;城市的安澜,不是侥幸,是奋斗。
来这里,看一座闸如何守护一条河,读一块碑如何定义一种精神。御碑苑的故事,就是一部人为了守护母亲河,而不断书写“事在人为”的壮丽史诗。
编导:崔上 吕鑫
摄像:崔上
剪辑:孙欣宇 周天琦
主持人:孙欣宇
包装:杨晓珑
校对:金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