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井江水流过千年
冲刷出一个叫高何的川西小镇
这里曾是秦汉要塞的屯兵重地
是茶马古道上邛茶直供康藏的起点
是南宋高僧为镇妖氛
而建塔藏舍利的神秘道场
更是红军长征驻留112天
刻下数百条标语的红色沃土
当山水风光遇见层层叠压的历史
高何镇便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
而是一部活着的史书
......
高何镇,位于邛崃市西南外约40公里处。东邻火井,北连南宝,南靠天台,西接龙门,蜿蜒起伏的山丘之中,间有平坝,文井江穿境而过,抬眼四望,高何一带真确是山清水秀、风光优美之宝地。
▲乡场全貌(2024)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王闻天/摄
01
从秦汉要塞到茶马古道
秦汉时期及以前,高何一带多为邛人聚居地。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里为临邛与汉嘉郡两地的交界处,也是官家屯兵驻防的重地。
旧志记载中的长松县,设置于唐武德元年(618),治地即在今高何“一根枞”处,时属雅州辖管。长松县后于唐武德五年(623)废。宋代,高何一带为火井县礼泉乡地。唐宋时期,这里为多民族聚居地,因地理位置和当地丰富的茶叶资源,逐渐成为茶马贸易的重要关口。邛崃黑茶,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时就远近闻名。至唐宋时,高何一带成为黑茶产地及官方“茶马互市”的主要区域。
▲邛崃山脉东麓的茶园 图片来源:看见邛崃
元代,邛崃西外各边地被收复一统。明代承袭元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实施土司制度和卫所制度,于此地设置了千户所,为天全“六番招讨使司”辖。至今当地还留有“土司衙门”遗址。
▲土司衙门 图片来源:醉美邛崃
清初,实行里甲制度,这一带隶属于邛州文台里十甲。清乾隆《邛州志·风俗》中记有:
“文台里在州之西南,界连天全之土司,汉土相杂,深居山涧,民多简朴。”
清康熙时期,外省多地移民先后迁至这一带插占落业,与当地元明时期留居的住民,以及当地羌族居民一道,兴微继绝,重振乡里。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农商贸易日渐兴盛,至清中期时,此地先后设立了何场、高兴场,后来又设立了沙坝场。
民国时期,于高兴场、何场两地设置总保,为火井县第七区所辖,后改设为高兴乡与何家乡。
20世纪50年代,高兴乡与何家乡合并为高何乡;1992年,高何乡改设为镇。2019年12月,高何镇合并于天台山镇。
02
直供康藏的邛崃黑茶
高何一带,坝区广阔,这里水丰土沃,物产多样,适宜人居。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这里的乡场街市已形成规模,农商贸易繁荣兴旺。高兴场、沙坝场、何场,三处轮流逢场,给当地及四周乡人提供了便利。
当时各场都设有蔬菜市、粮食市、禽蛋市、生猪市及牛马市等,各类商家。特别要提到的是当时的茶店,即专门收售邛崃本地茶叶的商店,生意兴隆,名气很大,茶叶主要销往康藏地区。
▲邛崃黑茶 图片来源:看见邛崃
关于当时的茶叶等次及茶种保护,民国《邛崃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其茶有五等,与《旧志》邢业茶不同:一曰砖茶,用细毛尖刺,一斤一砖,十六砖为一包;二曰金尖,次于砖茶之细;三曰金玉,又次于金尖,皆有叶无干;四曰金仓,叶而带干,叶干皆细;五曰老穰,干多叶少。茶果禁出关,防茶种之流播于关外也,销场在打箭炉。”
旧时的“邢业茶”,以邢姓制造者而得名,又称“火番饼”“锅焙茶”。“打箭炉”即今康定。
▲邛崃黑茶 图片来源:看见邛崃
03
南宋遗存的舍利之谜与建筑奇观
2013年4月20日,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高何因紧邻芦山,也遭受重创,多处民居建筑被毁损。灾后重建中,高何镇进行了重新规划,新起的镇场街道宽阔,略带民国时期风格的楼房,联排而建,装饰整齐划一。古旧建筑,多已不存。场西外王家村的“土司衙门”,残垣断壁,来人只能从其石砌的院墙和屋基去想象这“官房”当年的气势与规模。
楠木溪的“陈家大院”,当为旧时高何一地最为富丽华贵的民居院落。陈氏先祖于明中期时由山西洪洞县落花溪避难入川,家境殷实,门风一贯,几百年里,陈氏族人在此传宗接代,兴旺发达。
▲楠木溪边的陈家大院(2018)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徐平/摄
来高何游玩,石塔寺应是必选之地。石塔寺位于高何镇西外楠木溪旁的山腰上,因寺外有一石塔而得其名。该寺始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寺内的《重刊古志》碑上记载有:
“大宋国西蜀郡邛州火井县生生螟蝗叠生,田禾损伤,五谷不熟,人民饥窘,殊为难堪,幸值宋之乾道四年戊子,有僧安静方游而来,驻锡于山,见群风四起,赫然有光。僧徘徊久之,喟然叹曰:‘此乃无佛圣所居,故妖氛得以作祟耳。’”
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志》:
“石塔寺,一名大悲寺,在州西一百里,镇西山。宋乾道间火井县主簿王觉、住僧安静以其地多妖氛灾患乃建。宝塔高七丈以镇之。明正统时僧昌荣重修。”
▲石塔寺前的石塔(2017)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徐平/摄
历经多次战乱灾害,几毁几建,寺内现存正殿为明代建筑,山门三叠重檐,样式别具一格。寺前的石塔,始建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高近18米,全部用红色砂岩砌筑,四方形基座各边分立“四大天王”,上部第一层须弥座每边各有三门,第二层带有柱廊,四方各有一佛龛,再往上是十一层塔身。亭阁式塔与密檐式塔两种结构相结合,该石塔建筑风格独特,其形制在国内现存古塔中为罕见。
▲石笋寺窟龛群(2017)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徐平/摄
石塔塔身上刻有大字“释迦如来真身宝塔”。据记载中国境内共有19处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舍利塔,高何石塔寺中的石塔极有可能也名列其中。2014年12月,在对该塔进行维修时,于塔顶石函中发现了刻有“宝珠头舍利”字样的石碑。石塔塔顶与宝珠头之间结构复杂,锁扣紧固,考虑到拆卸中可能造成损坏,专家们建议保留原样,暂时不寻找舍利。历史悠久,样式独特,加之舍利之谜,该石塔吸引着远近僧人与信众前来拜谒,也让游玩者叹为观止。
镇东何场村还有一古寺——石笋寺。该寺始建于唐代,时名“七佛寺”,后因所据石山外形似笋,改名为石笋寺。现存寺庙建筑为清乾隆初期重修,后有多次培修,包括三圣宫、大佛殿等,供奉多位神佛。石笋山上另有分别凿于唐、宋、明各期的窟龛20余个。
04
红军长征驻留112天的精神烙印
高何镇东西两头分别有一座雕塑,雕塑主体为一个举着冲锋号的大手,雕塑前立有四个大字“红色高何”。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多个部队约15000人进入高何,红军的到来,给这个山地乡镇留下了红色印记。
▲“红色高何”塑像 图片来源:醉美邛崃
石塔寺为当时的“石塔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军以“崇安”“拔起”等政治部代号为石刻落款,在石塔寺内,以及周边乡村里的很多地方錾刻标语口号,宣传红军的革命目的和政治主张。在石塔寺旁的红军长征纪念馆里,还保存着很多当年的刻有标语口号的石碑。
▲红军碑刻一组(2017)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徐平/摄
高何镇以当年红军的历史遗存为“红色资源”,新建了“红军长征纪念馆”,纪念馆中展示了很多与红军有关的物件,小镇的街道与建筑规划设计中也融入了“红色”元素。“红色高何”小镇被列作教育基地,已经成为邛崃的特色小镇和新的旅游选地。
▲陈列馆景观 图片来源:醉美邛崃
END
出行攻略
1、地址
成都市邛崃市高何镇
2、门票预约
免费参观,无需预约。
3、交通
自驾:导航至成都市邛崃市高何镇
公共交通:乘坐地铁10号线到达新平(宝墩)站,出站后步行159米换乘邛崃快速公交,前往邛崃市客运站,同站换乘邛崃301路公交前往高和客运站,随即到达高何镇。
【栏目介绍】巴蜀文化学者徐平所著的《成都的那些老场镇》一书已出版。全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成都39个老场镇的历史脉络与人文故事。该书入选成都市地方志办评选的第二批“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成都方志”微信公号联合徐平推出“成都场镇”专栏,为大家介绍这些场镇的前世今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