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座城,很难三言两语讲清楚。
你站在它的江边,会觉得山把它困住了。
你抬头看那些桥,又会怀疑:它是不是把所有地理难题都当成小菜一碟?
从歌乐山的枪声,到果园港的汽笛,这座城经历的风浪,比它山上那一层层的台阶还要多。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块不太“安分”的地方,硬是在石头缝里拱出一条路,不但没有被时代甩下,反而跑在了前头。
你若想看中国是怎么在曲折里闯出新格局的,重庆几乎是最直观的样本。
从硝烟里突围
重庆的故事,如果不从歌乐山说起,那就少了骨头。
当年白公馆、渣滓洞那一片地方,不是用来怀旧的,是刻着刀痕、血迹和倔脾气的地方。
那时候的重庆是战时陪都,天天听得见炸弹呼啸,街巷里一阵一阵的灰尘,连呼吸都带着火药味。
可在那样的日子里,一批人偏偏选择了最硬的路。
白公馆里关的是谁?是不肯低头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渣滓洞关的是谁?是连死都不怕的红岩先烈。
敌人以为关起来就可以打消他们的信仰,结果这些人越是在黑暗里,心越亮。
一个个用血换下来的史实,撑起了后来“红岩精神”四个字,不是喊口号,是生生死死堆出来的。
这些故事为什么重要?因为重庆的底色就是这么来的。
当年扛着炸弹活下来的城市,后来修桥、搞工业、开港口,什么难事见过?
山高、路险、江急?
这些在重庆人眼里还真摆不上桌。
对比那段历史,所有发展难题都变成“小孩闹脾气”。
你看到如今重庆人在大山之间劈公路、在立体坡地上搞轻轨穿楼、在江上桥接桥,就会明白,这座城骨子里的倔劲,是从硝烟里练出来的。
红岩精神本质是什么?不是苦大仇深的悲壮,而是一种再难也扛住的乐观倔强。
也正是这种性格,让后来重庆的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全都走出了几乎带点“逆天改命”的味道。
被山困住的地方
讲重庆的现代化,从桥开始最直观。
你随便站在长江边、嘉陵江边,抬头左看右看——桥。
两江像刀一样切开了城市,可重庆人偏不认输,愣是堆出了超过 2 万座桥,把城市像蜘蛛网一样连起来。
其中跨江特大桥有 105 座。
不是数字吓人,而是它们当中居然有17 项世界纪录,还有9 座世界第一跨度的桥。
换句话说,全世界最难搞定的桥梁技术,在重庆堆得跟“家常菜”一样。
而且,山城地形逼得重庆不得不搞三维交通:天上有索道、地上有轻轨、江上有航道、山里有隧道。
别人说这是“魔幻”,重庆人说这叫“把生活过得立体一点”。
而这些“魔幻”背后,其实是硬核逻辑。
因为重庆不是沿海城市,没有先天地理优势,想走出去,必须自己“打洞开路”。
最终,这种垂直、立体、跨江跨山的交通体系,反而成了它的城市名片,也给现代产业发展打下了底子——能快速串联东西南北,
这些交通奇迹直接支撑了重庆成为国家级物流枢纽。
它不是普通枢纽,而是全国第一个“五型”国家物流枢纽。
陆港、港口、空港、生产服务、商贸服务,一个城市有五种属性,放全国都罕见。
也就是说,重庆能把来自铁路、海运、航空、长江航道的货物,全都在这里汇总、切换、分发。
2025年前 10 个月,重庆的多式联运量达到14.6 万标箱,同比提升 22%。
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三大通道联动”的格局。
渝新欧班列连接欧洲,2011 年首发,跑得最早,路线最成熟。
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东南亚,2017 年起步、2019 年升为国家战略,重庆是牵头城市。
这条通道让西部地区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大海”的快速出口。
从前西南货物要走海运,得绕路几千公里,现在在重庆装车,一路直奔北部湾,从海上散出去,时间成本全砍半。
而且重庆作为长江上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把内陆和沿海绑在一起了。
果园港就是典型。
它是前两条通道和长江航道这“三条大动脉”的交汇点,全中国找不出第二个拥有这种区位的港口。
正是这套“山地城市的反天性交通工程”,让重庆不但没被地理局限,反而把地理劣势变成了罕见的立体优势。
产业被盘活
如果说交通体系是骨骼,那产业就是肌肉。
重庆最“硬”的产业,不是某一条,而是它的整体结构:产业链长、集群密、体系完整。
先看工业底子。
2024年,重庆的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95.3 万辆,增幅 90.5%。
重庆不是突然发力,而是早就把产业链铺得密密麻麻。
它的“33618”产业体系,就是把产业按方向、重点、模块清清楚楚地排成网。
比如,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3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18个“新星”产业集群。
听起来像规划文件,但你把它拆开看,就是一条条真实存在的供应链。
先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重庆已经吸引了比亚迪、吉利、赣锋、博世、康明斯一大批企业进来。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就有1200 家。
换句话说,在重庆造一辆车,你几乎不需要往外地找配件,本地就能满足。
再看产业配套的规模。
当汽车产业壮大起来,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这些产业自然跟着长。
重庆的工业结构就是这样一点点盘厚的。
另外,这座内陆城市吸引了大量国际合作。
连白俄的姑娘欧莉娅都来重庆创业。
为什么?因为重庆的开放渠道和政府服务,让她在这座陌生城市里比预想更快站住脚。
再比如,重庆企业把医疗项目做到了肯尼亚,不是捐赠,是提供长期的医疗服务体系。
这种合作模式,既带产业,也带民心交流。
而且,重庆青蒿团队还去支持非洲试种高产青蒿素品种,这件事看似小,但对非洲国家来说是救命之举。
这种最接地气的合作,一下拉近了距离。
与此同时,重庆大学牵头“一带一路”科技联盟。
再加上重庆目前有 193 个国际友城、15 家领事机构,在内陆城市里它是非常“外向”的类型。
从前靠山吃山,现在靠全球供应链吃全球市场。
重庆之所以能代表“中国崛起的密码”,不是因为它有多会讲故事,而是它做到了三件简单却极难的事。
在最苦的时候没有被打垮,在最难的时候没有退缩,在最关键的时候敢于突破。
山阻不住,江拦不了。
这座英雄之城,用自己的方式,把盛世写得很踏实。
参考文献:
陆海联动的时代交响——重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中国金融信息网,2025年11月14日
经济参考报看重庆|陆海联动的时代交响,经济参考报,2025-11-14
立足现有基础 放大特色优势 构建“四梁八柱”“33618”重庆未来五年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重庆日报,2023-06-06
2024重庆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大会取得5方面33项成果,重庆日报,2024-05-24
2025年重庆怎样推进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建设 聚焦五大领域 夺取突破性进展,重庆日报,2025年02月08日
重庆城市精神的文化深意何在——“我们的城市 我们的精神”解读,重庆日报,2024-12-30
彪炳史册的红岩精神,光明日报,2021年04月07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