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口秋语:古镇深处的时光回响
肖大明
秋阳刚漫过白龙江的晨雾,碧口古镇就浸了暖。阳光洒在身上,我踩着湿润的小路往白龙江边走,耳畔是江水拍岸的轻响,混着巷尾屋顶飘来的炊烟——这是碧口的秋,不似北方秋的浓烈,也不似江南秋的柔婉,它带着陕甘川交界的爽朗,又藏着茶马古道沉淀的温软,像一杯刚泡好的碧口龙井,初尝清冽,回甘里尽是时光的味道。
临江的吊脚楼还留着夏末的绿藤,只是叶尖染了浅黄,风一吹,碎影落在斑驳的墙上,倒像是给房子缀了层鎏金。滨江广场的石凳上,几位老人晒太阳,话里是家长里短,偶尔提到当年白龙江水道上的旧事,语气里便多了几分悠远。“那时候啊,这江边全是船,从王爷庙街口排到母猪湾,夜里客栈的灯亮到后半夜……”一位戴蓝布帽的老人说这话时,目光望向江对岸的群山,秋阳落在他眼角的皱纹里,竟像是把过往的岁月都焐暖了。
顺着老人的目光望去,白龙江的水在秋日里格外清澈,江面泛着粼粼的光,像撒了一把碎银。远处的马家山茶园还披着绿,只是绿得比春夏时深了些,间或有几株枫树探出头来,红得热烈,给墨绿的茶园添了抹亮色。记得春末来时,这里满是采茶人的身影,指尖翻飞间,新绿便落进竹篓,如今秋茶已过,茶园倒显出几分宁静,只有风穿过茶树的声音,轻轻浅浅,像是大地的低语。山脚下的村落里,晒秋的玉米串挂在屋檐下,金黄的玉米与红透的辣椒相映,把农家的屋顶装点得格外热闹——原来秋从不是凋零的代名词,它只是换了种方式,把生活的丰盈晾晒在阳光下。
沿着古街往深处走,两旁的店铺多开着门,门梁上插着布质的字号,有的是茶庄,有的是小百货。一家卖茶器的小店前,老板正坐在竹椅上用布擦拭紫砂壶,见我驻足,笑着递来一杯热茶:“尝尝今年的秋茶,比春茶耐泡,味儿更醇。”茶盏是粗陶的,握在手里温温的,茶汤入口,先是淡淡的苦涩,咽下后,舌尖却漫开清甜,像极了碧口的日子——不疾不徐,却自有滋味。老板说,他守这家店三十多年了,看着古镇从冷清到热闹,游客来了又走,唯有这茶香和江水声,从未变过。“现在年轻人都爱往大城市里跑,可我总觉得,这里的日子更踏实。你看这秋阳,这江水,还有这些老房子,它们都在这儿好好的,你就知道,日子慢慢来,也挺好。”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在古镇的街道上,几个孩子追着落叶跑,笑声清脆,惊飞了檐下的麻雀,看着孩子们的身影,忽然想起城里的秋日——那里的秋总是裹着匆忙,人们行色匆匆地穿过被落叶铺满的街道,低头盯着手机屏幕,很少有时间抬头看看天空的云,听听风的声音。而在碧口,时光像是被拉长了,人们愿意花一下午的时间晒太阳、喝茶、聊天,愿意为一片落叶驻足,为一声鸟鸣抬头,这份从容,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暮色渐浓时,我又回到江边。夕阳把江面染成了橘红色,远处的山峦渐渐隐入暮色,沿江的路灯一盏盏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映在江面上,与星光交相辉映。江风拂过脸颊,带着淡淡的水汽和茶香,让人忍不住想起刚才茶馆老板说的话:“生活就像这泡茶,急不得,得慢慢等,等茶叶舒展开,等味道渗出来,才好喝。”
是啊,我们总在追逐远方的风景,总在催促自己快点再快点,却忘了停下来看看身边的秋阳,听听耳边的江水声,忘了生活本就该有碧口这样的节奏——有茶香萦绕,有岁月沉淀,有不慌不忙的从容,也有细水长流的温暖。就像这古镇的秋,不张扬,不喧闹,却用它独有的温柔,告诉我们:时光会带走很多东西,但那些真正珍贵的——比如从容的心境,比如对生活的热爱,比如岁月留下的温暖——总会像白龙江的水一样,静静流淌,从未远去。
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被夜色浸得微凉,身后的江水声渐渐远了,却又像在心里落了根。我忽然明白,碧口的秋之所以动人,不仅是因为它的景致,更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本该有的样子——不疾不徐,不慌不忙,在时光的流转里,守住内心的平静,也留住对生活的热爱。就像这古镇里的老房子,历经风雨,却依然立在江边,用斑驳的墙面,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也守护着一份从容的生活哲学。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
肖大明,男,甘肃文县人,碧口商会会长,偶有散文见诸报端。
(来源:新陇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