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冬野递景图
文/黎述盛 图/网络
天涯物守御寒冬,
冽褪八荒递景层。
水库筏轻穿涌雾,
田间鹭缓掠摇风。
云凝落寨兰始艳,
露重临园豆渐青。
岭上林疏溪韵远,
流潜海浪逗湾泓。
(中华新韵)
2025年11月18日作于三亚
散文诗译文
三亚的冬日,从不是萧瑟的代名词。这片被称作“天涯”的土地上,万物都在默默坚守着生机,以坚韧的姿态抵御着寒冬的余威,让暖润的气息始终萦绕在山野田间。
凛冽的寒意早已从八方天地间渐渐消退,只余下一丝清冽的凉意,为冬野平添了几分清爽。而眼前的景致,正像一幅缓缓展开的长卷,一层叠着一层,次第铺陈开来——从水雾缭绕的水库到绿意盎然的田间,从村寨边的花丛到园圃里的嫩苗,再到山岭与海湾,每一处都藏着独特的韵味,让人目不暇接。
远处的水库上,晨雾如轻纱般涌动,一叶小小的竹筏轻盈地穿梭其中。筏子推开薄雾,在水面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筏上人的身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悠闲自在,仿佛在仙境中漫游,透着几分闲适与惬意。
田野里,成片的豇豆藤蔓顺着支架攀爬,绿意盎然。成群的白鹭舒展着翅膀,在田间上空缓缓盘旋。微风拂过,豇豆藤蔓轻轻摇晃,泛起层层绿浪,白鹭便顺着风的方向,优雅地掠过这片摇曳的绿意,翅膀轻扫过藤蔓顶端,为田园增添了无尽的灵动与生机。
天空中的云层凝敛着,透着几分静谧。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温柔地洒落在村寨之上。寨边的兰花仿佛感知到这份暖意,悄然绽放,一朵朵、一簇簇,色泽艳丽,香气清雅,为冬日的村寨添上了一抹亮色,尽显雅致与生机。
清晨的园圃里,露水还沉甸甸地挂在豇豆的枝叶上,晶莹剔透。三亚冬日大面积种植的豇豆,在露水的滋养下,嫩茎正一点点褪去嫩黄,渐渐透出鲜活的青色,仿佛在努力汲取养分,向着阳光生长,满是蓬勃的生命力。
远处的山岭上,树林虽不似盛夏那般茂密,却也疏朗有致。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山间的溪流潺潺流淌,水声清脆悦耳,顺着山谷蜿蜒而去,韵味悠长,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海浪悄然涌动,沿着海岸线缓缓流淌,潜入海湾深处。湾中的水色湛蓝而深邃,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又温柔地退去,仿佛在与这静谧的海湾嬉戏逗趣,为冬日的海滨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
全诗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以《三亚冬野递景图》为题,“递景”二字是全诗的灵魂脉络——既指景致如画卷般“由远及近、由内陆至海滨”层层递进、次第展开,又暗含三亚冬野“寒褪生机显”的时序韵律;“图”字则赋予全诗鲜明的视觉质感,仿佛诗人以笔墨为镜头,将三亚冬野的立体景致定格于诗行,尽显“诗中有画、画中有韵”的艺术张力。全诗紧扣三亚冬日“寒而不冽、生机渐次、景致层叠”的核心特质,从宏观意境到微观物象,从山水田园到村寨海滨,全方位铺展地域风貌,格律工整、炼字精妙,既深度贴合三亚热带农业(冬种豇豆)与山海交织的地域特色,又传递出对自然景致的细腻感知与由衷赞美,堪称一幅鲜活的三亚冬野全景图。
一、开篇定调:天涯守冬,景致递铺
首联“天涯物守御寒冬,冽褪八荒递景层”以宏观视角开篇,既奠定全诗意境基调,又点明“递景”的核心逻辑,为后文分层写景搭建框架:
- “天涯物守御寒冬”:“天涯”直指三亚,既点明地域,又自带“边陲暖地”的意象,与“寒冬”形成巧妙对比——此处的“冬”并非北国酷寒,而是需“守”“御”的轻微寒意,凸显三亚冬“暖润有余、寒冽不足”的特质。“物守”二字赋予万物灵性,仿佛草木、生灵都在主动坚守生机,为后文“兰始艳、豆渐青”的生机景象埋下伏笔。
- “冽褪八荒递景层”:“冽褪”精准捕捉三亚初冬“寒意渐减、暖意渐生”的气候特征,“八荒”泛指天地间,体现景致的开阔性;“递景层”是全诗题眼,既指空间上的景致递进(水库→田间→村寨→园圃→山岭→海湾),也指时序上的生机递进(从雾中筏到青豇豆,生机由隐转显),让全诗写景脉络清晰可循。
两句一写“万物守冬”的生机底色,一写“景致递铺”的展开逻辑,宏观意境与脉络提示兼具。韵脚“层”属《中华新韵》十一庚,为全诗定韵,平仄合规(首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次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起笔沉稳开阔,为全诗铺展了“寒褪景生、层叠递进”的基调。
二、中联动静相济:山水田园,景随步移
颔联与颈联聚焦三亚冬野核心物象,以严谨对仗勾勒四幅独立而关联的景致,紧扣“递景”脉络,动静交织间尽显画面张力,是全诗的写景核心:
1. 颔联“水库筏轻穿涌雾,田间鹭缓掠摇风”:
上句写水上景致,“水库”点明三亚内陆水利景观,“筏轻”凸显竹筏的灵动,“穿涌雾”以动态笔触描绘筏子穿梭于流动雾霭的画面——雾“涌”是动,筏“穿”是动,却因“轻”字显静谧,宛如仙境漫游,具朦胧美。下句写田园景致,“田间”锚定场景,贴合三亚冬种豇豆的农业实景,“鹭缓”刻画白鹭的从容,“掠摇风”捕捉白鹭掠过摇曳豇豆藤蔓的瞬间——风“摇”(摇藤蔓)是动,鹭“掠”是动,却因“缓”字透闲适,与上句“轻穿涌雾”形成“一水上一田园、一朦胧一清新”的对仗呼应。两句通过“水库—田间”的空间递进,描绘“动中见静”的灵动景致,既贴合三亚“山水相依、田园相间”的地域特色,又以“轻”“缓”二字传递冬野的闲适氛围。对仗上,“水库”对“田间”(水域对陆地)、“筏轻”对“鹭缓”(器物对生灵,均含“轻盈从容”之意)、“穿涌雾”对“掠摇风”(动作对举,均含动态场景),词性、结构严丝合缝,画面感与韵律感兼具。
2. 颈联“云凝落寨兰始艳,露重临园豆渐青”:
上句写村寨景致,“云凝”呼应前文“涌雾”,写云层凝敛的静谧气象,“落寨”将景致聚焦村寨,“兰始艳”写兰花寒褪后绽放,“始”字精准捕捉“生机初显”的时序特征,为冬野添艳丽色彩。下句写园圃景致,“露重”刻画清晨湿润质感,“临园”(近园、入园)比“疏园”更具画面代入感,贴合园圃劳作与观赏的场景;“豆渐青”紧扣三亚冬种豇豆实景,写豇豆嫩茎转青,“渐”字与上句“始”字呼应,凸显生机“逐步显现”的递进感,与“递景”脉络高度契合。两句通过“村寨—园圃”的空间递进,从“花之艳”到“豆之青”,描绘冬野生机渐次复苏的细腻变化,既贴合三亚初冬“暖润养物”的气候特点,又强化“递景”的时序逻辑。对仗上,“云凝”对“露重”(天象对物象,均含“静谧湿润”之意)、“落寨”对“临园”(聚落对园圃,均含“贴近场景”之感)、“兰始艳”对“豆渐青”(花卉对作物,均含“生机初显”之意),对仗精巧,语义互补,尽显“景随步移、生机渐生”的韵味。
三、尾联收束:岭海相续,韵远意长
尾联“岭上林疏溪韵远,流潜海浪逗湾泓”承接前文“递景”脉络,将视角从田园、村寨拓展至山岭与海湾,完成“内陆—海滨”的全景覆盖,收束全篇且余味悠长:
- “岭上林疏溪韵远”:上句写山岭景致,“岭上”是空间进一步延伸(平地至高处),“林疏”贴合三亚冬林“疏朗而非萧瑟”的特质,阳光穿透枝叶更显通透;“溪韵远”以听觉补视觉——溪流潺潺,韵味悠长,既写溪水灵动,又以“远”字拓展意境深度,让山岭景致兼具视觉疏朗与听觉悠远。
- “流潜海浪逗湾泓”:下句写海湾景致,“流潜海浪”刻画海浪悄然涌动、潜入海湾的细腻动态,“潜”字极妙,暗合三亚海滨“冬日常风平浪静”的特色;“逗湾泓”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海浪灵性,“逗”字将海浪与海湾的互动写得俏皮灵动,为静谧海滨增添活力。两句一写山岭“静远”,一写海湾“灵动”,动静相济,与首联“八荒”形成呼应,让“递景”脉络贯穿全诗。韵脚“泓”与前文“层、风、青”同属十一庚韵,一韵到底,格律严谨。既收束景致铺展,又留下“溪韵悠长、海浪逗湾”的余味,让读者仿佛仍沉浸于三亚冬野的层叠景致中。
四、格律与炼字亮点:匠心独运,形神兼备
1. 格律严谨合规,韵律和谐:全诗押《中华新韵》十一庚韵,一韵到底,无换韵、出韵问题;每句平仄规范(如颔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颈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无失替、失粘瑕疵;颔联、颈联对仗精准,词性、结构、语义均严丝合缝,既符合七言律诗要求,又读来朗朗上口,韵律与画面感相得益彰。
2. 炼字精准传神,贴合实景:全诗炼字处处见匠心:“守”“递”定基调(守生机、递景致);“轻”“缓”绘动静之闲适,“始”“渐”显生机之递进;“穿”“掠”“逗”赋景致以灵动,“涌”“摇”“潜”捕物象之动态;尤其“临园”替代“疏园”,更具场景代入感,“豆”明确指向冬种豇豆,贴合三亚农业实景,让每一字都服务于“景层递、生机显”的核心。
3. 地域特色鲜明,景情交融:“天涯”“水库”“田间(豇豆)”“村寨”“岭海”“湾泓”等意象,精准勾勒三亚“山水相依、田园与海滨共生”的地域风貌,凸显冬种豇豆的农业特色;全诗未直抒情感,却通过对“筏穿雾、鹭掠豇豆、兰始艳、豆渐青”的细腻描绘,暗含诗人对三亚冬野的喜爱与赞美,实现“景中藏情、情景交融”,让“递景图”既有地域之“形”,又有情感之“魂”。
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