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
冯清利
到陕西武功看望文联系统的老朋友后,我们又到铜川去,那里有一个宜阳老乡,生意做得如枫叶流丹,文学也是青山滴翠。
老乡见老乡,喜出望外。听说我们只呆半天时间,老乡说,王益区有耀州窑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传说,都不错。时间紧,那就去耀州区的药王山看看,拜拜活了141岁的孙思邈,愿往后的日子少灾无碍、平平安安。
孙思邈,不陌生,141岁,真的假的?身边的人活到八九十岁都是高龄。看我们疑惑,老乡说,孙的去世时间,无疑义。出生有两种说法,一种比一种早40年,两个年龄,101岁,141岁,不管是哪个,都说明孙思邈高寿。
对孙思邈的了解,来自中学课本,为什么称药王、叫千金方?从没多想。路上,皆是关于药王的话题。老乡唱了主角。
他说,孙思邈被称为“药王”,主要是因为在医学领域贡献大、医德高,影响深。他花了数十年,编了一本《备急千金要方》),也称《千金方》《千金要方》,收录方剂6500余首,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誉为“方书之祖”。
除此以外,他还有两大贡献,一是首创妇科儿科独立设科,二是提出“大医精诚”医德规范。他被尊称为“药王”,实至名归。
之所以称为“千金方”,与孙思邈说过的两句话有关:人命贵于千金,方剂价值更胜千金。
在异乡呆久了,老乡成了当地的“本地通”“活地图”。
中国有不少以人名命名的山,像湖北的神农架,山西的稷王山,这座药王山与孙思邈有关等,表达了人们对为人类造福的人的无限景仰。以人名字作为山名,山永恒,人也永恒。
药王山面积10.1平方公里,相对高度132米,在我登过的山中,是最不花什么力气的山了。几名游客正在一个灯箱前观看着什么,还念念有词。
凑上前,看到一“忘事”内杂证方:凡人日夜事多忘,远志菖蒲煮作汤。每旦空心服一碗,诗书如刻在心肠。往前走,又见一“骨鲠”咽喉证方:骨鲠难医苦叫天,金樱根用醋来煎。入喉切莫沾牙上,骨出令人体自便。都通俗易懂。
像这样的灯箱有几十处。沿141个台阶的福寿道往上走,古建筑、摩崖造像及石塔众多。林立的碑石,铭刻着药王功绩。在静立瞻仰中,感受着药王的恩泽。一座座石牌坊、木牌坊上,刻着内容精准凝练的对联。有概括孙思邈采药行医、著述立说生平的,有强调其医药理论与实践深远影响的。
其中一副对联: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很富哲理。这是孙思邈总结的良医诊病方法,强调医生需兼具自信与谨慎,圆融变通且品行端正。
一路上,老乡不忘为我们介绍药王,说起孙思邈,如数家珍。
孙思邈一生经历四个朝代,充满了战乱与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从小身体虚弱,经历了多次生死边缘的挣扎,困境让他立志学医,帮助他人摆脱痛苦。
少年成名的他,声名日隆,朝廷多次邀他为官,他都婉拒了,选择隐居山林,采集珍稀药材,专心研究医术。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他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把这些经验运用于临床,为民造福。
孙思邈的养生智慧也值得我们学习。他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强调保持内心平和,注重调节心理与情志,要适度进行体育锻炼。
看我们很感兴趣,老乡继续说,药王山每年二月二都要举办盛大庙会。庙会唐朝就有了,到明清时,起始时间完全确定下来。现在,每年铜川市政府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祭祀孙思邈,同时举办“药王养生文化节”。
庙会期间,有“路畔灯”、狮子、龙灯、花火、“天明戏”等表演活,山上山下全是人。庙会高潮时,万人空巷。人们冲着药王而来,更冲着一种精神而来。
在一经营文旅产品的殿内,大家都看上了一本折叠小册子《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发常梳,目常运,耳常鼓,齿常叩……这个东西实用,遂买下几本,回去送给亲友。
半上午,我们就下山了。这是我多年来登过的最低的一座山,也是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座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高的药王山因孙思邈而闻名天下,孙思邈不就是人们心中的一位怀仁心、施仁术、济苍生的仙人吗?
回到广场,遍地洒满了身着白色长袖、天青色长裙,佩戴头巾的青葱少年。研学吗?果真是。一打听,他们来自西安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学校每年都要联系景区,让学生体验做香囊、艾条,学习把脉。也许是当过几年教师,我饶有兴致。
仪式很郑重。老师们一一为学生正衣理冠,后宣读《告先师文》,授行事规矩,祈望药王护佑学子知思立志,兴我中华;学生们拜谢师恩,学生代表上台击鼓明志,宣誓发奋读书。
我读懂了活动的意义:体验传统文化,埋下希望种子,将来学有所成,做一个像药王那样有益于人民的人。
青青药王山下,百十名学生齐诵“大医精诚”片段。声音汇聚,声震四野: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该文发表于2025年11月18日《洛阳日报》,发表时有删改)

作者简介:冯清利,河南宜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理事,洛阳市散文学会会长,十届宜阳县政协常委。文学作品刊发于《中国铁路文艺》《海外文摘》《散文选刊》《北方文学》《北方作家》《时代报告》《奔流》《牡丹》《洛神》《河南日报》《郑州日报》《洛阳日报》等;作品入选《202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2021年河南文学作品选散文卷》《洛阳文学年选散文卷》(2020-2022)(2023)(2024)等,获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第五届奔流文学奖优秀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