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渭北青松,地地道道的渭北人,给你讲地地道道的渭北故事,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渭北风土人情。
说实话,打小在黄土高坡长大的我,这些年走过了祖国的25个省份,20个省会,也算走南闯北 —— 西安的厚重、北京的大气、成都的巴适、广州的鲜活……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脾性,但兜兜转转一大圈,最让我心心念念的,还是杭州。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见惯了秦岭的巍峨、黄河的奔腾,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初到杭州时,就被它骨子里的 “温润” 撞了个满怀。
这不是刻意的柔媚,而是渗透在骨子里的舒展。
2016年陪老父亲再游杭州,站在苏堤上远眺,西湖的碧波荡漾开去,三潭印月在水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晕染的水墨画。
2023年去杭州和绍兴学习考察有关工作,走在杨公堤的树荫下,两边的垂柳轻拂水面,连风都带着西湖的湿润,软乎乎地裹着人,不像陕北的风,刮起来带着沙砾的劲道。
其他城市或许更有棱角,但杭州的这种 “柔情似水”,是我们西北人少见也忘不掉的。
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杭州的 “人情味”,带着江南特有的温和,却不生分。
2024年再去杭州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时,濮家码头边晨练的大爷,见我这个操着陕西话的外地人在问路,慢悠悠地把路线说清楚,还不忘补一句:“从这儿坐船更方便,只需三块钱”。
龙井村的茶农大姐,见我们好奇采茶,热情地递过竹篮:“来试试嘛,今年的明前茶香得很!”
不像有些城市,礼貌里带着距离,杭州人的客气里,藏着实打实的热乎劲儿,让远在他乡的陕西人,总能感受到家的暖意。
最怀念的,还是杭州的 “烟火气”,带着江南独有的清甜。
早上在河坊街拐角,买一份葱包桧,外脆里软,抹上甜面酱,不像陕西肉夹馍的厚重,却有着别样的爽口。
中午钻进巷子里的小馆子,点一盘龙井虾仁,茶叶的清香裹着虾仁的鲜嫩,没有油泼面的浓烈,却清鲜得让人难忘。
晚上约上朋友,坐在运河边的小酒馆里,点几碟杭帮小菜,抿一口本地黄酒,聊着天看着船来船往,比在陕西喝摔碗酒的豪放多了几分惬意。
杭州的文化底蕴,是藏在烟火里的雅致。
随便逛个西湖周边的公园,都能碰见大爷在写毛笔字,笔尖蘸着湖水,在青石板上挥洒自如;溜达进灵隐寺,香火缭绕中,能听见僧人诵经,伴着山林的鸟鸣,让人心里格外沉静。
就连坐个公交,都能听到旁边阿姨聊着越剧的唱腔,软软糯糯的,不像秦腔的高亢激昂,却有着直击人心的温柔。
这种 “雅俗共赏” 的文化氛围,是我们陕西的厚重历史里少有的,却让我格外着迷。
当然,杭州也有让人 “纠结” 的地方 —— 梅雨季的潮湿、节假日挤不动的西湖、比油泼面贵不少的小吃……
但奇怪的是,每次离开杭州,没几天就开始想念。
想念那股子 “温润如玉” 的劲儿,想念那种 “于细微处见雅致” 的生活态度,想念连风都带着诗意的日子。
走了那么多城市,见过黄土高原的辽阔,也体验过海滨城市的壮阔,但最踏实的,还是杭州的那股子 “亲切感”—— 就像一位温润的老友,没有西北人的豪爽,却用它独有的温柔,包容着每个异乡人。
不管走多远,只要一想起西湖的水、龙井的香、运河的风,就忍不住想回去看看,就像回到另一个 “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