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二月,把最后一枚秋叶交付给风,川藏线便悄悄换了霓裳。我原以为,这条被夏日绿意宠坏的公路,到了冬天只剩苍茫与冷峻;却未料,在皖南川藏线的方塘乡,一片红杉林正燃烧着最炽烈的色彩,像是谁把晚霞栽种在了水岸,又像是谁把篝火遗落在冰原。那一刻,我第一次明白:原来冬天也可以如此盛大而温暖。
二
从宁国青龙乡驶入“江南天路”,薄雾像乳白的纱,轻轻覆在群山之间。车窗外,竹海褪成墨绿,茶园陷入沉睡,唯有红杉,沿着青龙湾的臂弯层层铺展。初看,只是零星的红;再转一个弯,却忽然撞进一片赤色的海——那是两千余亩落羽杉同时举起的火把,把灰白的冬日天空烫出一个温柔的洞。阳光从云缝间倾泻,红杉的枝干被镀上一层金红,仿佛无数支点燃的烛芯,在风里轻轻摇晃,却始终不肯熄灭。
三
我们停下车,踩着松针与落叶铺就的软毯,走向林深处。冬日的水位低浅,杉树半身浮于水中,半身插进天空。它们把根须扎进淤泥,却把树冠交给流云;把岁月的冷冽酿成醇红,再一片片抖落,像寄给大地的信笺。俯身拾起一枚落叶,叶背的绒毛上还沾着昨夜的霜,指尖一触,便化成一滴晶莹,仿佛杉树偷偷啜泣又悄悄擦干的泪。那一刻,我听见时间在叶脉里轻轻开裂——原来,生长与凋零可以同时发生,静默与燃烧可以并肩而立。
四
午后,租一条窄窄的竹筏,向红杉更深处滑去。船桨划破镜面,水纹荡开,红杉的倒影被揉碎成一匹流动的锦缎,红得耀眼,红得慈悲。偶有白鹭掠过,翅尖点碎光影,像谁把一把银屑撒进熔岩。四下俱寂,只听得见自己的心跳与桨声互答;那心跳里,有逃离城市的窃喜,也有与万物对视的羞怯。竹筏行至水巷尽头,一株年迈的红杉斜倚水面,树干粗壮得需三人合抱,基部却空出一个黑黝黝的树洞。我把手伸进去,像探进一段被岁月掏空的隧道——指尖触到潮湿与冰凉,也触到一种被包容的踏实:原来,空并非无,而是另一种盛放。
五
傍晚,夕阳把山脊剪成剪影,红杉林被最后一束光点燃,像巨大的灯芯在风里猎猎作响。我爬上湖畔的观景台,俯瞰整片水域:红杉从浅红到深红,从金红到橘黄,层层递进,像一首渐强的交响,把冬日里所有被压抑的色彩一次性释放。远处,村舍的炊烟升起,与湖面薄雾缠绕;近处,摄影爱好者的无人机嗡嗡盘旋,镜头里定格的每一帧,都像给世界按下一次心跳。我忽然想起一句话:人这一生,总要有一次为某片风景热泪盈眶。此刻,我眼眶发热,却并非悲伤,而是被一种辽阔的温柔击中——原来,自然比人类更懂得如何去爱,去燃烧,去毫无顾忌地袒露自己。
六
夜宿方塘乡。徽派民宿的窗棂外,红杉只剩黑色的轮廓,像一排排沉默的卫士,把星光挡在村庄之外,又把村庄的灯火护在怀中。主人端来一壶自酿的红茶,茶汤橙红,与白日里的林色遥相呼应。他说,红杉的学名叫落羽杉,春天翠绿,夏天浓绿,秋天橙黄,冬天才彻底红透;红得最盛时,也是叶子即将落尽时。“所以啊,它们是把一整年的力气,都拿来和寒冷对抗。”主人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在我心里掀起浪涌:原来,最浓烈的绽放,往往是为了最决绝的告别;最炽热的色彩,往往诞生于最冷冽的季节。
七
次日清晨,霜花铺满瓦檐。我驱车离开,后视镜里,红杉林一寸寸后退,像一条缓缓熄灭的火线。我却知道,那条火线已在我胸口继续燃烧——它让我明白,生命不必等到春和景明才肯盛放;哪怕天寒地冻,也可以把根扎得更深,把叶燃得更红。川藏线之所以壮阔,不仅因为海拔的陡升与雪峰的冷峻,更因为它允许每一种存在都找到最极致的姿态:雪山可以凌厉,草甸可以苍凉,而红杉,可以在零下五度的水里,开出一整片火焰。
八
回城后,我把那枚拾起的红杉叶夹进书页。它渐渐失去水分,颜色却愈发沉稳,像一块被岁月打磨过的玛瑙。偶尔翻到,指尖掠过叶脉,仍隐约听见青龙湾的风声、竹筏的桨声、以及那晚民宿窗棂外,星光落在杉枝上的轻响。我终于懂得,所谓旅行,不过是借一段异地的风景,照见自己未被发现的火种;而所谓红杉,也不过是借一身的红,告诉我们:
——若心怀炽烈,便无惧寒凉;
——若敢于盛放,便自成光芒。
九
如今,城市依旧雾霾沉沉,车流依旧喧嚣。可每当我走过萧瑟的街角,看见道旁光秃的梧桐,心底就会浮起那一片水上的火。它提醒我:冬天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凋零不是落幕,而是最隆重的登场。川藏线上的红杉树,用一季的猩红,为我解锁了冬日的密钥——原来,冷可以如此热烈,静可以如此澎湃,而人,也可以在岁月的最低温度里,开出属于自己的,最不肯妥协的那一朵红。(部分图片由网友提供,在此一并感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