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张康道
2025年11月13日至14日,一场由弟弟发起的泰顺温情之旅悄然启程。我们一行七人,陪伴着92岁高龄的父亲,携手走进浙南的山水秘境。一路上,姐妹们悉心照料、体贴陪伴,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为父亲铺就了一段舒心从容的旅途。高龄的父亲怡然自得地饱览山水胜景,脸上始终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成为此行最美的风景。现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付诸文字,愿这份融合山水灵韵与亲情温度的美好,能与您共鸣共赏。
左溪村:浙南畲寨的文化根脉与灵秀秘境
被誉为浙江“畲寨第一村”的左溪村,静卧于司前畲族镇南端,因溪得名,傍水而居。这座镶嵌在飞云湖源头的古老村落,不仅是温州“大水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更是畲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沃土。全村总面积20.3平方公里,辖27个自然村,2285名村民中畲族人口占比达62.3%,以1423人的规模,成为浙江省畲族人口最集中的村落,承载着深厚的畲乡文化记忆。
自村口步入,浓郁的畲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成排民居的黛瓦飞檐间,点缀着畲族特有的图腾纹样与彩绘装饰,木构建筑上精雕细琢的纹路,透出岁月沉淀的匠心。
左溪溪流穿村而过,清冽的溪水不仅滋养着两岸生灵,也赋予了村落绵延的生机,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溪”。村口两棵历经150余年风霜的苦槠树,枝繁叶茂、苍劲挺拔,默默见证着村落的变迁,每一圈年轮都镌刻着畲乡人的岁月故事。

三大岭古道蜿蜒伸展,因通往三大村而得名,道旁的三大岭脚桥由村民共建,水泥板铺就的桥面承载着无数足迹,也凝结着畲乡人互助守望的温情。
村口的古民居群是左溪村的文化瑰宝,尤以三大岭脚处的建筑最具特色。青砖黛瓦间尽显古朴雅致,木窗雕花中暗藏民俗风情,每一座老屋都如一位沉默的讲述者,娓娓道来畲族先民的生活智慧。如今的左溪村,不仅凭借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等70多项荣誉,更以AAA级景区村庄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畲寨的独特魅力与时代新颜。
在这里,溪水潺潺是自然的低语,古建斑驳是历史的回音,畲乡风情是文化的绽放。左溪村,用数百年的坚守与传承,书写着浙南畲寨的隽永篇章。
圆州古村:山水藏古韵,老宅承风华
圆州古村静处于司前畲族镇台边村的紫花潭畔,里光溪潺潺环抱。自清代黄、吴两姓先后迁居于此,便在括苍山脉的余脉间积淀下百年风华。据宗谱记载,黄氏先祖博十携堪舆之术避乱入瓯,择此吉地而定居;吴氏后裔历经辗转,最终也在此扎根,两族文脉于此交汇相生。
《黄氏宗谱》“景物序”中早已描绘出其不凡气韵:“山发括苍之脉,水演浙东之源,前案乌纱挺秀,后壁锦屏拔奇”。一水中流,两峰叠翠,山水灵秀孕育出“英贤辈出”的人文底气。村内现存四座古民居与一座宗祠,从康熙年间的老厝、吴厝,至嘉庆时期的外厝,皆以四合院格局与二重门楼彰显建筑匠心。高筑的围墙内,砖石门楼彩绘斑斓,门楣雕饰阴阳图案;圆门楼与正房厅堂共承中轴,前后门楼错落有致,以院墙为照壁,在藏风聚气间尽显古人营造智慧。吴氏外厝的木构门楼更是独树一帜,飞檐翘角处雕龙含珠,于轻巧古朴中透出庄严,与砖石门楼的凝重华美相映成趣。
庭院深处,漏窗雕蝶灵动如生,厅堂牌匾高悬,太师壁前祭桌肃穆,坐凳靠背上的暗八仙纹饰暗藏玄机。檐廊贯通院落与房室,月梁雕“福禄”龙凤,格扇镂“梅兰竹菊”,吴氏外厝更是雕饰遍布,从“福禄寿喜”到暗八仙纹样,每一刀笔皆凝结匠人心血。后院花木扶疏,与后山茂林浑然一体,于生机盎然中透出悠然意趣,与前庭的庄重形成巧妙呼应。

这座古朴村落曾因电影《我的唐朝兄弟》而声名远扬,胡军、姜武主演的影片在此全景取景,原生态的村落风貌成就了这部获奖佳作,也让圆州的古韵为更多人所识。村民的淳朴热忱更添温情,与老宅的沧桑、山水的灵秀交织,让圆州古村不仅有历史的厚度,更有人情的温度,在岁月流转中静静述说着山水之间的温暖故事。
里光:苔痕浸文脉,烽火照古村
里光,这座隐于浙南群山中的古村落,连名字都浸透着光阴的密码。唐末李姓族人迁居于此,辟土安居,始称“李庄”;明清时期,林、罗、陈三姓相继迁入,村落渐兴,遂易名“里庄”,后因“庄”“光”谐音雅化,而得“里光”今名。它静卧于泰顺县西北,距县城二十公里,北倚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苍翠林海,南接飞云湖风景名胜区的浩渺烟波,自然灵秀与人文厚重在此交融共生。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畲汉文化的交融为古村注入了独特风情。村内11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4处历史古迹散布其间,从清代水尾亭的飞檐翘角到贞节牌坊的斑驳刻痕,从传承百年的造纸技艺到烽火岁月中迁址于此的国立英士大学旧址,每一处遗存都在诉说着古村的过往。
谈及里光的人文底蕴,不得不提清代名士林鹗。这位生于1793年的“奇士”“正士”,出身里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性情磊落刚正。年少中秀才,后师从乡贤曾镛,历任广西学使幕僚、瑞安孙锵鸣幕宾、兰溪县学训导,晚年婉拒直隶州州判之职,归乡著述。他所编纂的《泰顺分疆录》,考据严谨、记载详实,被誉为泰顺地方史志的典范之作,村内保存完好的林鹗故居,至今仍镌刻着这位先贤的风骨与气节。
林鹗故居 林一则 提供
最令人动容的,是群山深处那段烽火育人的历史——国立英士大学在里光的三年办学岁月。我们下榻的“空山隐”民宿,推门即踏入一段峥嵘往事,这里正是当年英士大学的旧址之一。漫步村中,又偶遇另一处旧址,经村民指点方知,当年战火纷飞,大学各院系分散于村中多座古民居内,形成了“一村一校、一屋一院”的特殊办学格局。回溯历史:1938年,浙江省府为收容战地青年,筹建“省立浙江战时大学”;1939年,为纪念辛亥革命先驱陈其美(字英士),更名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于丽水开学。后因战局紧张,学校辗转南迁,1942年工学院、医学院率先迁至泰顺设分部;1943年合并国立东南联合大学后升格为国立,跻身民国36所国立大学之列;1944年全校迁至泰顺司前(含里光村),这座深山小镇一时成为浙闽沿海的高等教育重镇。三年间,英士大学从百余名学生发展为拥有四院、逾2500名学子的学府,其工学院后独立为北洋工学院,成为今日天津大学的前身之一;1949年学校解散,院系并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文脉绵延,为里光积淀了深厚的学术底蕴。

里光的古建筑,是山水与人文共生的典范。村落依山傍水,格局开敞通透,传统四合大院顺山势错落而建,石墙斑驳,木构沧桑,双坡屋顶勾勒出山区民居质朴的轮廓。村内大宅古居多为木结构,原貌保存完好,总面积达103263平方米的文物建筑,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村口的水尾亭(俗称六角亭),建于清咸丰九年,高9.42米,为楼阁式三层三重檐结构,六根圆柱托起飞檐翘角,柱础呈经幢造型。亭身不设斗拱,以叠涩法出檐,檐间收缩成“崇”字形,每层檐尾饰以鸟翼造型,亭内顶部的花鸟浮雕栩栩如生。整座亭子翘檐与亭身浑然一体,风格独特,1988年被列为泰顺县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保留时代印记的70年代大会堂、镌刻旧时伦理的圣旨节孝牌坊,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忆。


虽未逢七月荷塘盛放之时,但残荷听雨、败柳扶风的意境,反倒生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与幽思。如今的里光村,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深入挖掘历史与文化内涵,精心打造集古村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古村落,先后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中华民族特色村寨、省级传统文化村落等荣誉。这份认可,对于这座沉淀了千年文脉、见证了烽火岁月的古村而言,实至名归。
漫步里光,青苔漫上石阶,烽火记忆融于炊烟,每一寸土地都刻着历史的印记,每一缕风中都带着文化的芬芳。在这里,行走的脚步与千年的时光相遇,自然的灵秀与人文的厚重相拥,一场时光漫游,终成心底难以抹去的温柔印记。
白云尖:浙南屋脊上的云海与征途
素有“温州珠峰”之誉的白云尖,以1611.3米的海拔雄踞浙南之巅,既是飞云江的发源地,也是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景观。这座属于洞宫山脉的高峰,横亘泰顺与景宁交界,常年云雾缭绕,如游云漫卷山间,“白云尖”之名正源于这份空灵意境,成为浙南大地上最具分量的自然坐标。
周小琴 拍摄
此行并非初识白云尖,之所以成行,源于弟弟夫妇登顶“温州珠峰”的心愿。为助他们圆梦,我们于清晨六点半整装出发,在晨曦微露中驱车前行,七点半已抵达飞云江源头的登山起点。远山如黛,晨雾未散,仿佛正静候一场与巅峰的对话。
登顶路线暗藏巧思,从景宁飞云江源头启程堪称最优选择——全程往返仅4公里,耗时约3小时,却能在短途中览尽极致风光。前1公里路途平缓,行至泰顺与景宁的垭口分界处,已完成近半行程,耗时不及单程三分之一;而后沿右侧森林防火带步道上行1000米,便可见顶峰矗立云端。真正的考验藏在垭口至山顶海拔攀升400米的路段,陡峭的坡度对体力与毅力皆是双重锤炼。弟媳行至不足200米处便气喘吁吁,几欲放弃,幸得短暂休整后重振精神,咬牙坚持终抵峰顶。登山之途,体力为基,毅力为魂,唯有量力而行、坚持不懈,方能在挑战与美景间找到平衡。



沿途的惊喜,藏在乌岩岭丰富的生态画卷中。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生灵的秘境:2954种野生植物在此生长,中华水韭、南方红豆杉等5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隐于林间,野茉莉、灯台树、交让木次第延展,枝叶间流淌着自然的生机;451种野生脊椎动物与2736种昆虫在此栖息,黄腹角雉、黑麂等86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虽难得一见,却总能从林鸟啼鸣中感知这片土地的灵动。每一步前行,都是与自然的对话;每一次驻足,都能邂逅生命的奇迹。
此行虽未遇云海盛景——那份“云雾漫卷、峰峦如岛”的壮阔本就可遇不可求,山间飘过的几缕薄云,权当是大山温柔的慰藉。若有雅兴,于峰顶静候日出日落,看晨光染红云海,望余晖洒遍群峦,定是另一番震撼心灵的景象。
登顶远眺,天穹辽阔,群山奔涌。此刻无需多言,只任清风吹拂,将一路艰辛与沿途美景,皆融于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深情。这份关于攀登与探索的记忆,终将如白云尖的云雾,萦绕于心,历久弥新。
两日虽短,步履所至皆成风景。山水为媒,亲情作伴,这场泰顺之旅,既是一次寻觅山水之美的秘境漫步,也是一卷流淌温暖亲情的诗意长卷,将在记忆中永远熠熠生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