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的星湖湿地,是一片“城市中的生态绿洲”。远山叠翠,鹭鸟掠过如镜的水面,宁静与生机在这里完美交融。而对星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的洪莉莉来说,这片湿地不仅是风景,更是她热爱的一个自然讲堂。
“其实是从喜欢自然开始的。”2020年,她被星湖的自然环境吸引,恰逢湿地公园招募科普讲解员,便抱着试试的心态报名,没想到就这样爱上了这份能与自然打交道的工作。
受访者 供图
从讲解员到自然教育导师
从普通讲解员成长为自然教育导师,洪莉莉坦言最大的挑战是从知识传递者到体验引导者的转型。“需要精准整合星湖湿地喀斯特地貌、候鸟习性等特色资源,设计互动式教育活动,兼顾专业性和趣味性。”
这份工作也带给她满满收获。“最大的收获是见证游客从好奇到主动守护自然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深化了公众对星湖生态价值的认知,也实现了她自我专业与个人价值的双重提升。
在她看来,自然教育导师是星湖生态保护的“桥梁与播种者”——不仅是生态知识的科普者,更是保护意识的唤醒者。
在星湖工作多年,她亲眼见证了这里生态环境的嬗变。“早期的星湖,部分区域曾面临富营养化的困扰,水体能见度不高。”经过多年系统治理,如今的星湖已然焕然一新。
“现在您乘船游览七星岩的里湖,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摇曳的‘水下森林’,水草丰美,鱼虾嬉戏其间。这种清澈不是单纯的‘干净’,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健康生态的体现。”
她分享了一个生动观察:“近几年的变化是惊人的。最明显的例子是白鹭——从‘候鸟’变成了‘留鸟’。以前它们是‘过客’,现在却成了‘常住居民’……”她欣喜地说道。
把复杂科学“翻译”成生动故事
如何将专业的治水过程转化为游客和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这是她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将专业术语‘翻译’成生活语言,通过环境变化实现‘共情’,最后设计‘互动’让知识落地。”她总结道。
她以《“水下森林”的奇迹》讲解案例为例。她从设定场景开始:“请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脚下的这片湖水,在几年前还是一潭‘死亡之水’。现在却是鱼肥草丰,鱼翔浅底,这是怎样的一种自然场景……”
在多年的自然教育工作中,有一个瞬间让她始终难忘。“一个男孩曾小心翼翼托起一只被露水打湿的碧凤蝶,直到它振翅飞走。他眼中闪动着光芒说:‘原来我们湿地的呼吸,真的能托起翅膀’。”
这个瞬间让她坚信,自然教育能在孩子心中播下永恒的种子,让孩子们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生命的感知者和生态的守护者。
做绿色的播种者
对于星湖的未来,洪莉莉充满期待。她希望未来可以在自然生态教育方面开拓更多新路径,让更多人热爱自然,走近自然,认识自然,在星湖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是一片绿色的家园,承载着个人的志趣和追求,在这里会找到满满的幸福感……”
从最初的尝试到如今的坚守,洪莉莉在星湖湿地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她不仅是自然的“翻译官”,将复杂的生态知识转化为动人的故事;更是绿色的播种者,在无数来访者心中埋下保护自然的种子。
南方+记者 刘亮
【作者】 刘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