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新闻网讯 初冬时节的蒙山沂水,处处映照着旅途的诗意。
从蒙阴孟良崮高速出口出发,驱车3公里便抵达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革命先烈的故事在松柏间回响。前行5公里,便驶入“爱尚沂南·红色之旅”这条网红公路——“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的核心路段。再行2.5公里,孟良家园依山傍水,号称沂南“小三亚”,游乐设施与乡土风情在此交融,让游客尽享吃住游一站式体验。沿着环线继续前行,8公里后便踏入马牧池乡常山庄村,这里是红嫂家乡旅游区的核心所在。《沂蒙》《生万物》等450余部影视作品在此拍摄,沉浸式情景小剧《重走支前路》让游客亲历“冲锋号响起的热血沸腾”。继续前行,6公里外的大风门清风驿站,是休憩打卡的绝佳去处,窦家崮与北大山的壮美风光尽收眼底。一路向前,红石寨的玻璃栈桥与高空漂流、桃溪山居的露营野趣、竹泉村的“家家泉水,户户翠竹”、马泉农业休闲园的祈福静心等,每一处景致都因便捷的交通更具吸引力。
交通生态的发展是经济提速的关键。这几年,沂南县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让交通网络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全县的每一个角落。县域内,国省道与农村公路互联互通,一条条柏油路、水泥路蜿蜒穿梭于山间田野,不仅连接起乡镇村落,更串联起红色旅游景区、生态农业基地和特色民宿。在马牧池乡,一条红色旅游专线将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精神教育培训基地等景点串联起来,游客乘坐旅游专线大巴,既能便捷参观,又能欣赏沿途的田园风光。在铜井镇,环竹泉村的旅游公路旁,设立了观景平台,游客可随时停下脚步,感受“竹泉绕村流”的诗意。
“专线开通后,纪念馆年接待量达30多万人次,俺在家门口卖煎饼,一年能多赚2万块。”在沂蒙红嫂纪念馆旁,摆摊的村民李大姐正忙着招呼游客。她口中的“专线”,正是沂南县交通运输局打造的“爱尚沂南・红色之旅”环线——这条59.6公里的公路,不仅串联起5处4A级景区、3个“全国十大最美乡村”,更成为沿线26个山村的“致富纽带”。
交通的便利,让沂南县的“内外循环”愈发顺畅。对内,村民的出行成本大幅降低,孩子上学不再需要家长背着蹚过泥泞路,老人看病也能及时坐上通往县城的客车。对外,外地客商纷至沓来,沂南的蔬菜、蜜桃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冷链物流车,当天就能抵达济南、青岛等城市的超市货架,甚至远销上海、北京。
为破解城乡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沂南县还构建了“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打通民生“微循环”:建成县级物流中心3处、镇级中转站16处、乡村驿站298处,中通、韵达等快递实现建制村全覆盖。联动1500家电商企业上线沂南黄瓜、孙祖小米等百余种特产,邮政买卖惠平台链接1200余户农村超市。如今,山里的樱桃清晨采摘,当天就能通过物流车运抵京沪市场;村民网上下单的日用品,隔天就能送到家门口,“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行”的民生循环全面打通。
民生不仅在“大工程”里,更在“小细节”中。为保护古树奇石,“沂南318”公路特意绕路百米;马泉农业休闲园的“清风驿站”,既供路人歇脚,又融入廉政文化;“安通光明行”工程安装1.5万余盏路灯,让村民夜间归家“脚下有光、心中不慌”。此外,“沂南318”卧龙源环山公路还设置20余处观景平台,288盏太阳能路灯照亮夜游路,既方便游客“快旅慢游”,又让沿线农家乐、特产店生意红火,真正实现“路通一处,业兴一片”。
从“晴天一身土”到“出门硬化路”,从“农产品烂枝头”到“物流通全国”,从县城的柏油大道到乡村的水泥路,从便捷的公交网络到高效的物流体系,改变的不仅是沂南的乡村面貌,更点亮了乡亲们的幸福生活。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一雪 通讯员 孙兆明
来源:琅琊新闻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