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洛阳周边的倒盏村、十八屯、宜阳赵老屯、中赫海豚湾、薰衣草庄园等人造景区,个个都是人满为患的网红打卡地。
可短短几年过去,景象却天差地别——中赫关门了,薰衣草庄园转型依靠温泉苟延残喘,十八屯人流没那么大了,倒盏村听说在拍短剧寻求转型。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洛邑古城依然是洛阳旅游的顶流,每天涌入数以万计的游客,特别是身着汉服的年轻人,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第一汉服打卡地”。
为什么同为网红起家,如今却冰火两重天?
有位专家说得好,文旅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不可复制的场景”和“无法替代的体验”。
这句话一针见血,道破了如今众多人造景区昙花一现的核心原因。
洛邑古城的核心优势在于:
它有真实的历史根基——园区内包含文峰塔、金元古城墙遗址等多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有活态的文化传承——非遗展示、传统技艺表演、文人雅集活动层出不穷;
它有沉浸式的场景营造——汉服体验、古风摄影、茶道香道等体验项目让游客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
它形成了完整的文化生态——汉服租赁、妆造、摄影、修图一条龙服务,催生了数百家相关商家,创造了完整的产业链。
洛邑古城之所以近些年一直成为洛阳旅游顶流,主要是洛邑古城不断推陈出新,现在洛阳天女散花又成为洛邑古城的“杀手锏”。
一个文化旅游圣地,如果没有创新,永远是老几样,就不会有人多次重复旅游,不断创新,这可能是洛邑古城的一直火爆的“秘诀”。
反观倒盏村,它最初以“民俗文化村”的概念吸引游客,打造了一片仿明清建筑群,引入小吃街、游乐场等业态。开业初期,确实因为新鲜感和距离市區较近的优势火爆一时。
但问题在于,倒盏村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核,并且有“一红吃百年”的思想,没有及时紧跟娱乐新潮流,或者说没有创新点子。
倒盏村的“硬伤”是:它的建筑是仿造的,它的民俗是表演性的,它的体验是浅层的。
游客去过一次后,发现无非是吃吃喝喝、玩玩游乐项目,这些体验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为什么非要来这里?
更重要的是,随着周边类似景点越来越多,倒盏村的独特性被迅速稀释。当新鲜感消退,游客自然流失。听说最近在拍短剧寻求曝光,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能否挽救一个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景区,实在令人怀疑。
不仅是倒盏村,很多人造景区都摆脱不了“各领风骚两三年”的宿命。
放眼全国,倒盏村的困境并非个例。无数人造景区都陷入了“开业火爆—迅速衰退—转型困难—最终沉寂”的怪圈。
究其原因,这些景区普遍存在三大致命伤:
一是重硬件轻软件。愿意投入巨资建造仿古建筑,却不愿深耕文化内容和体验设计;
二是重模仿轻创新。盲目跟风成功案例,缺乏独特定位,导致千村一面;
三是重观光轻体验。满足于让游客“看一看、拍拍照、吃顿饭”,无法提供深度参与和情感连接。
洛邑古城的成功告诉我们,当代游客追求的已不再是简单的观光游览,而是能够触动情感、满足精神需求的沉浸式体验。
一个成功的文旅项目,不应该只是一个“地方”,而应该是一个“场域”——能够承载文化记忆、激发情感共鸣、创造独特体验的文化空间。
没有创新,没有让人再次游玩的娱乐点,没有人会多次捧场,这方面,洛邑古城就做的比较好,总有新的创意让你有兴趣看它的“千变万化”。
洛邑古城和倒盏村的故事,给所有文旅开发者上了一课:在文旅这条赛道上,文化投机者可能一时风光,但只有文化深耕者才能笑到最后。人造景区可以快速建成,但文化生态需要时间培育;仿古建筑可以复制,但独特体验无法抄袭。
当下一批网红景区涌现时,我们不妨多问一句:除了短暂的新鲜感,它还能给游客留下什么?
如果没有不可复制的场景和无法替代的体验,那么今天的顶流,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倒盏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