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闯北这些年,我总觉得真正的故事都藏在地图的褶皱里。集安往东北四十多公里,鸭绿江拐出一道温柔的弧线,把青石村轻轻揽在怀里,却又让它三面都对着朝鲜的土地。
这个边境小村,像被时光遗忘的孤岛,铁丝网是它与外界最清晰的边界,也是观察另一个世界的窗口 —— 不用刻意探寻,朝鲜村民的日常,就摊在江对岸的田埂上、屋檐下,真实得能摸到烟火气。
第一次进青石村是深秋,331 国道沿着江岸蜿蜒,路两旁的山葡萄藤褪去绿意,紫黑色的果实挂在枝头,空气里飘着酸甜的果香。
村里的房子多是青砖黛瓦,沿着山坡错落排布,不少院墙下堆着刚收获的玉米,金黄的穗子在风里轻轻摇晃。
村口的老杨树下,几位老人坐在马扎上晒太阳,眼神越过江面,落在对岸的朝鲜村落,那目光里没有好奇,只有看了大半辈子的平淡。
“这村怪得很,东、南、北全对着朝鲜,就西边有条路通集安。” 带路的老李,他指着江面上的铁丝网说,“那网子两米多高,底下埋着水泥桩,多少年了,风吹雨打都没动过。”
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鸭绿江在这里变得狭窄,最窄处不过百余米,铁丝网沿着中方江岸延伸,像一道沉默的分界线。
网的那边,朝鲜的村庄轮廓清晰,同样是青砖瓦房,家家户户的院子都收拾得整整齐齐,几株果树探出院墙,和这边的景致惊人地相似,却又透着截然不同的静谧。
清晨的青石村最有看头。天刚蒙蒙亮,江对岸的朝鲜村落就醒了。先是几声鸡鸣,接着能看到穿着深色长裤、裹着头巾的妇女走出家门,有的背上背着孩子,手里扛着锄头,踩着田埂走向田地;
有的推着自行车,车后座绑着竹筐,沿着泥泞的村路往远处去,应该是去镇上赶集。据说朝鲜农村的妇女是很能干,家里的农活、家务几乎全靠她们,取水、砍柴、种地、喂牲口,从早忙到晚。
我坐在江边的石阶上,看着对岸的妇人在田里弯腰劳作,汗水浸湿了后背的衣裳,背上的孩子睡得安稳。不远处的河边,几个朝鲜男人坐在石头上钓鱼,手里的鱼竿很简陋,却看得专注,偶尔低声交谈几句,神情松弛。
中午时分,朝鲜村落的烟囱陆续冒出炊烟,淡淡的青烟在屋顶萦绕。能看到不少家庭的院子里,妇人正忙着生火做饭。
朝鲜的生活节奏很慢,没有喧嚣的车流,没有闪烁的霓虹,却透着一种安稳的秩序感。妇女们在田里劳作,孩子们在村路上追逐打闹,老人们坐在屋檐下晒太阳,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那种满足感,不是物质能衡量的。
傍晚时分,江面上的雾气渐渐升起,把对岸的村落笼罩得有些朦胧。朝鲜村民们陆续回家,烟囱里的炊烟更浓了,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吠,穿过江面传到这边。
那边的饮食很简单,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副食品不多,冬天没有大棚,就靠泡菜和晒干的野菜过冬。朝鲜山地居多,粮食并不多,一到春冬更显窘迫。但也说不上谁比谁更优越,无非是隔着彼此的院子,羡慕彼此妄自的揣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