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河北到底哪里美##秋游河北悦山河##多彩旅行·畅游河北#
梨花节期间,游客在拍照赏花。
游客在艳芬家庭农场摘葡萄。
游客在摘樱桃。
夏日的永清,蝉鸣与笑语交织。
在永清县后奕镇西庞各庄村的艳芬家庭农场里,一棵枝繁叶茂的葡萄树如同一把绿伞,成为整个农场的焦点。这棵树龄近百年的“葡萄王”枝干虬曲苍劲,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挂满枝头。艳芬家庭农场负责人王艳芬带着游客们参观这棵“葡萄王”,它不仅是艳芬家庭农场的“宝贝”,更是永清县农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永清县紧紧抓住旅游产业这一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切入点”和融入京津的“激活点”,在农旅融合的道路上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今的永清,农旅融合新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产业筑基:农旅融合蓬勃发展
“一洞一塔一故道,一生一相两翰林,一核一林一泉水,休闲农庄十二园”,永清县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作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第一批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县,永清在农业领域有着深厚的底蕴,尤其是县域内两百亩以上的十二座大型休闲农庄为农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刘街乡彩木营村的柿柿红小镇产业园,一栋栋现代化的日光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棚内,一串串色泽鲜艳的西红柿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我们这里的西红柿口感好,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柿柿红小镇产业园负责人介绍,彩木营村种植西红柿已有30多年历史,2022年开始谋划建设“番茄小镇”,项目规划10000亩土地,建设3000栋日光温室大棚,以水果西红柿种植为主,融合农旅、科研、加工等产业,打造西红柿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在采摘区,游客们提着篮子,穿梭在田垄间,精心挑选着成熟的西红柿。“自己摘的西红柿更新鲜!带着孩子来体验一下,特别有意义。”游客李瑞斌一边采摘,一边和孩子互动。
除了采摘体验,柿柿红小镇产业园还开发了番茄制品加工体验等项目。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各种以番茄为原料的美食,还能亲手制作番茄酱、番茄干等特色产品,全方位感受番茄文化的魅力。
特色线路:串联农旅魅力画卷
永清县将丰富的农旅资源有机串联,精心打造一系列旅游线路。以“宋辽地下古战道、宋辽战争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不仅让游客领略到古代战争的波澜壮阔,还能在沿线的乡村体验到传统农耕文化与历史的交融;以龙泉白塔寺精品景点为依托的佛教文化旅游线路,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让游客感受心灵的宁静,还能欣赏周边的田园风光;以燕南春文化博览园、月亮海为内容的风情文化旅游线路,将酒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以恒都美业、核雕小镇为依托的民俗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深入了解永清民俗风情,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在民俗文化旅游线路中的东义和民俗村,每到节假日热闹非凡。村民们穿着传统服饰,表演舞龙、舞狮等民俗节目。民俗村内设有手工艺品制作坊,游客可以体验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我觉得这种体验特别难得,既能欣赏到精彩的民俗表演,又能亲手制作手工艺品,感觉收获满满。”来自天津的游客赵芯兴奋地展示着自己刚刚完成的剪纸作品。
品牌塑造:提升农旅市场影响力
永清县在农旅品牌打造上不遗余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县拥有一家4A级景区燕南春酒文化博览园,两家3A级景区云裳小镇和盛世福地。作为河北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京津冀区域唯一的服饰产业链型特色小镇,云裳小镇将时尚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每年举办的时装周活动吸引了众多时尚界人士和游客。在小镇内,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服装制作的全过程,还能买到独具特色的时尚服装。
永清还积极创建各类农旅品牌,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五星级企业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市级旅游片区1个(别古庄区核雕小镇片区)。“中国核雕之乡”“中国温泉之乡”等荣誉称号的相继获得,进一步提升了永清农旅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核雕小镇,一间间核雕工作室内,艺人们专注地雕刻着手中的橄榄核。一颗颗小小的橄榄核,在他们手中逐渐变成精美的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我们这里的核雕作品都是纯手工制作,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永清核雕艺人王千星介绍道。
核雕小镇定期举办核雕展览和技艺比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核雕爱好者和游客前来交流、观赏,核雕产业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文化铸魂:深挖农旅内涵底蕴
以特色“节会”为媒介,永清县成功塑造了多个农旅品牌。依托万亩桃园等资源,先后推出了“菊花节”“桃花节”等一批特色节会。桃花节上,除了欣赏美丽的桃花,还有民俗展演、非遗展示、书画采风、美食市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非遗展示区里,核雕、景泰蓝等非遗手工艺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美食市集上,永清烧饼、后奕香肠等特色美食香气四溢,让游客们大饱口福。
永清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农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注重将历史文化与农业、旅游有机结合。在宋辽战争时期,永清作为宋辽双方交战缓冲地带,保存了白石塔、宋辽古战道等国家级文物古迹,杨家将抗辽等历史传说广为流传。
如今,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被充分挖掘利用,融入农旅项目中。在宋辽古战道景区,游客们沿着幽暗的古战道前行,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战场,感受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永清县积极挖掘现代文化资源,建成了李兰亭纪念馆、贾广健艺术馆等旅游景点,展示当地名人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贡献。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推出了以杨家将人物为内容的“宋辽文化系列茶具”,荣获2014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让永清农旅产业更具内涵和吸引力。
生态护航:厚植农旅发展优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永清农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优势。永清现有森林5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32%,是华北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绿色明珠”“天然氧吧”。此外,永清地热资源丰富,是“中国温泉之乡”,依托地热资源开发的温泉旅游项目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
永定河作为永清的母亲河,正在全面开展生态修复与治理。到2020年底,永定河已恢复碧波荡漾,形成贯穿全境的环城水系、湿地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为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创造了条件,也让永清的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在永定河畔的生态农庄,游客们可以在河边垂钓、在湿地观鸟,享受亲近自然的乐趣。
记者手记
永清农旅融合的“破圈”之道
在永清采访时,最令人震撼的不是某个具体景点,而是贯穿始终的“破圈”思维。当很多地方还在纠结于农业与旅游的简单叠加时,这里已将文化基因注入每个项目,让千年宋辽历史、非遗技艺与现代农业产生奇妙化学反应。
这种“破圈”体现在多个维度:在彩木营村,小小的西红柿突破单纯种植,延伸出加工体验、科普研学等业态;核雕小镇里,指尖上的非遗技艺打破圈层,成为带动就业的富民产业。更难得的是,永清通过特色线路将历史文化游、民俗体验游、生态休闲游有机串联,形成全域旅游的聚合效应。
从百年“葡萄王”到万亩桃花,从地下古战道到时尚云裳小镇,永清用一个个鲜活案例证明:农旅融合的本质是打破边界,以创新思维整合资源。这种敢于突破、善于融合的发展理念,正是永清在京津冀文旅市场脱颖而出的关键密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