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
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是层层行道树。绚丽的紫叶李、绯红的黄栌、青翠的松树挨挨挤挤,一排排整齐的国槐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还有高大的杨树、婀娜的柳树,在秋风中摇曳生姿,给这条路增加了无限生机。西山巍峨,远望或明或暗的山坡和沟壑,山体被各种植物晕染,火红、橙黄、鹅黄、墨绿、金棕、浅褐、深褐……深深浅浅,好似层层锦缎,美得让人挪不开眼。从停车场下车步行,沿着幽静的小路不多久就来到了窦大夫祠的正门。
窦大夫祠是祀奉春秋时晋国大夫窦犨的祠庙。窦犨兴修水利,治理水患,造福一方,被宋徽宗封为英济侯,故祠庙又名英济祠、烈石神祠。这里古朴幽深,北靠二龙山,东临赵戴文祠,是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祈雨的地方。西侧有清泉自烈石山苍崖下汩汩而出,清澈见底,游鱼可数,因泉水温度较低被称为“寒泉”,与翠柏古祠交相辉映,古雅有趣。
祠堂左侧有一棵高大的枫树,叶片绿中带黄,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左边有一棵柿子树,橘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墨绿色的叶片间。这是我第二次见到柿子树,我站在树下望了许久,幻想着有一颗柿子能落下来,也算是好事降临。
祠堂红墙青瓦,边缘饰有蓝色的琉璃瓦。山门两边的朱红色墙体上,有4个颜色鲜亮的元代琉璃团龙,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祠堂对面是一座高大的木结构乐楼,雕花镂空的木质匾额古朴大方。乐楼4根木柱的柱头上是4个不同的龙头彩塑,龙角各不相同,很是抢眼。
进入山门,门楣正中是清同治皇帝御笔亲书的“仁周三晋”蓝底金字牌匾。地上还立着一方木屏风,上题唐代李频的诗作《游窦大夫祠》。祠堂山门内,有一座造型美观的水塔,攒尖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还有一个很小的建筑——虹巢(傅山书斋),上面有一座精巧的小亭子,可以登高望远,在此看书应该别具风情吧!
沿着中轴线来到献殿。献殿端庄雄浑,飞檐翘角,有大鹏展翅的气势,挂有“灵济汾源”匾额。一进去,我就被殿内顶部硕大的八卦藻井吸引了。这木质藻井层层叠叠,繁复美观,斗拱递叠,堪称一绝,犹如一件华美的伞盖,充满了立体感和韵律感。整个藻井共有5层,自下而上由四边形转为八边形,再转为圆形,中圆外方,美观大方。令人称奇的是,这么复杂的木质构造,通体竟无一颗钉子,让人不由得赞叹古代工匠的神仙手艺。
从献殿来到大殿,里面供奉着窦犨的塑像。其像神态自若,刚柔并济,是珍贵的元代道教彩塑遗存。大殿厚重的木门用沥粉堆金法绘有两条蟠龙,虽历经700多年风雨,依然色彩鲜艳,龙爪刚劲有力,栩栩如生。门上的二龙是升龙和降龙,木门合并时,成为完整灵动的二龙戏珠图案。大殿门前有很多石碑,以祈雨感应碑最为著名。碑文记载明代重臣于谦亲书祈雨感应事迹,石碑由赑屃驮负,表面光滑如镜,传说可照见影像。
偏殿设有窦犨生平展。这里还设有多福寺的壁画展,共有壁画84幅,色调以青绿为主,兼有朱、白、赭、黄等色,整体是青绿重彩的风格,是不可多得的保存基本完整的明代壁画。这些壁画描绘出了三晋大地的历史脉络。
从窦大夫祠向东,是明代的保宁寺,再往上是清代的观音阁,寺阁虽小,别有洞天。院内松柏掩映,草木葱茏,登高望远,漫山金红,水绕石奇,令人心旷神怡。
游玩结束,从北门出便可到崛 山赏秋,亦可到二龙山听泉,来这里与自然对话,感受山光水色,古韵春秋。
来源:并州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