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小李打开旅游APP,发现原本长期占据出境游推荐位的日本线路已悄悄下架,取而代之的是韩国、泰国等目的地的促销弹窗。
这场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动,背后是文化和旅游部近期发布的赴日旅游安全提醒,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正从旅游预订端蔓延至跨境消费和资本市场,勾勒出出境游市场重构的鲜活图景。
旅游目的地格局“大换血”
跨境旅游市场的任何变动,政策向来是最灵敏的风向标,文旅部的安全提醒一经发布,立刻在旅游行业引发连锁反应。
各大旅行社迅速响应,不仅撤下日本旅游相关宣传物料,部分企业更直接下架相关线路产品,转而全力处理游客退改需求。
这波退改潮中,机票退改相对顺畅,多数航司支持无损退款,但酒店协调难度稍大,境外酒店退改规则各不相同。
不过从行业反馈来看,旅行社均成立专项小组加班加点沟通,力求将游客损失降至最低。
有消费者原本已办好赴日签证、敲定机酒,最终选择退掉订单改走新马泰线路,此类案例在近期并不少见。
接住这波转移客流的首当其冲是韩国,刚刚过去的周末,韩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出境游热门目的地TOP1,首尔更是拿下出境搜索量榜首。
这并非偶然,韩国早从2025年9月便开始布局,对中国三人及以上团队游客试行免签入境政策,停留期长达15天。
近期还新增三亚至清州等直飞航线,加之接入支付宝、微信支付提升消费便利度,一系列组合拳刚好接住转移客流。
与此同时,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依旧保持热度,新加坡、巴厘岛等地搜索量环比涨幅超过10%。
在小李看来,这背后是中国游客的理性选择,既不愿放弃出境游需求,又会优先选择政策友好、出行便利且安全有保障的目的地,韩国上位不过是顺势而为。
消费力量“用脚投票”
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早已是支撑日本旅游及相关产业的重要支柱。
过去几年,中国游客赴日人数持续攀升,2025年前九个月便接近750万人次,按趋势全年本有望突破千万大关。
更关键的是,中国游客消费力尤为突出,在访日外国游客总消费中占比超过五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消费主力军”。

这些消费主要集中在免税店、药妆店、高端百货等场景,资生堂的护肤品、伊势丹的奢侈品、亚瑟士的运动鞋,都是中国游客热门选择。
如今游客数量锐减,直接冲击的便是这些高度依赖中国客源的产业。
资本市场反应最为直接,日本航空、资生堂、亚瑟士、伊势丹等企业股价纷纷下跌,虽跌幅不算剧烈,但已是市场情绪的直观体现。

不得不说,这是一堂生动的市场课:中国游客不再是单纯的“购物大军”,而是拥有强大话语权的市场参与者。
那些长期将中国市场视为“基本盘”,却缺乏风险对冲机制的日本企业,如今不得不直面客源流失的阵痛。
在全球化时代,过度依赖单一客源地的经营模式本身就潜藏巨大风险,这次冲击不过是将这种风险显性化。
错峰需求旺盛
尽管日本游遇冷,但从整体市场来看,中国游客的出境游需求并未缩减,反而呈现旺盛的错峰出行态势。
去哪儿数据显示,当前至2025年底的错峰游预订持续升温,这意味着游客只是放弃特定目的地,而非放弃出行本身。
这种需求转移,正在推动出境游市场从“热门目的地扎堆”向“多元化选择”转型。

短期来看,韩国和东南亚国家是最大受益者,但长期来看,市场格局还将进一步细化。
越来越多游客开始将目光投向蒙古库苏古尔湖、格鲁吉亚斯瓦涅季等小众目的地,这些地方人少景美、性价比高,正契合当下游客对“深度体验”的追求。
对于旅行社而言,这次变动也是一次行业洗牌。
那些能够快速调整产品布局、推出替代线路的企业,才能在退改潮中稳住客源。

未来旅行社需要建立更具弹性的“柔性供应链”,减少对单一目的地的依赖,同时设计更多带有灵活退改条款的“安心游”产品,这既是应对风险的需要,也是行业成熟的标志。
结语
小李认为,这次市场重构并非坏事,它让我们看到,中国游客的选择越来越理性,不再盲目追逐热门标签。
也让旅游企业意识到,跨境旅游不能只看短期流量,更要注重长期的风险管控和产品创新。

随着小众目的地的崛起和深度游产品的丰富,出境游市场终将告别“同质化竞争”,走向更健康、更多元的发展阶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