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冲 通讯员 刘清香
彭城故里,山水铜山。11月12日—14日,“e铜漫步·媒好相约”全国主流网络媒体徐州铜山采风活动举行,记者走进了这片底蕴深厚的发展热土,聚焦“苏北第一区”的文旅新实践;从环抱徐州的“C型”臂弯,到连通鲁皖的区位优势,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铜山新篇章。
徐州市铜山区 铜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铜山古称“大彭氏国”,迄今已有5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色彩多元,彭祖文化、儒家文化、两汉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文物遗存众多,有名胜古迹80余处。
汉王拔剑泉 记者陈冲/摄
媒体采风团走进铜山区汉王镇,这里因汉高祖刘邦得名,传说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时,他在此绝境拔剑,石裂泉涌,军心大振,“拔剑泉”由此流传千年。
媒体采风团合影 铜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汉王镇北望村郝家大院,这里是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曾是渡江战役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的联合驻扎地,《京沪杭战役实施纲领》《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预备命令》在这里酝酿,为渡江作战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之基。如今,以北望村为中心,周边的乡村、景区也联动起来,开发了一系列红色旅游主题活动。
走进铜山区汉王镇的“蛙·两季”主题园,便踏入了一个超越想象的“田园剧场”。这里,农耕文明与当代审美相遇,编织出一幅让都市人忍不住发出惊叹的现代“桃源图景”。
汉王镇的“蛙·两季”主题园 记者陈冲/摄
记者注意到,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经过精心设计却不着痕迹。老式马车、石磨、水车,都是从民间收集而来的真实物件;错落的梯田、悠闲的羊群、古雅的亭台水榭,看似随性,却构成和谐的整体。
“蛙·两季”主题园南瓜与木瓜堆放 记者陈冲/摄
“蛙·两季”不仅仅是一个农文旅品牌,更是一个蕴含深意的文化符号。“蛙”既是天然生态的质检员,象征无农药种植和纯净食材,也唤起“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乡愁;“两季”既指水稻与小麦的轮作体系,也延伸出四季业态闭环,隐喻着生命循环与都市人“快慢两面性”的平衡哲学。数据显示,自2025年5月运营以来,“蛙·两季”已接待研学团500余批次、游客2万余人次,实现总收入约370万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深厚的历史底蕴,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蓬勃动力。如今,随着文旅产业发展,汉王镇年游客量已突破80万人次。”徐州市铜山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柳桐说。
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 记者陈冲/摄
在云龙湖畔,媒体采风团乘船观看了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该演出以苏轼在徐任职经历为故事主线,通过四大篇章、八幕场景,其中包括“明月几时有”—“盛世华礼”—“江山揽胜”—“鹤舞千年”—“彭城长歌”—“泪别徐州”—“千年之约”—“彭城一梦”等多项视听场景。
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 记者陈冲/摄
这场演出以“游客乘画舫,湖中赏舞台”的独特模式,融合水上景观、实景演绎与多媒体光影秀,构建出沉浸式湖上演艺空间,让观众在波光粼粼中感受徐州的历史文脉与人文风情。
铜山区张集镇梁堂村 记者陈冲/摄
铜山区张集镇梁堂村始建于明朝,拥有八百余年历史,石屋层叠,古韵悠然。它坐落于徐州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与五环路都市农业示范带的交汇点上,距离吕梁风景区、园博园与方特乐园仅十分钟车程,区位独特,底蕴深厚。
村里“朴人烘焙” 记者陈冲/摄
张建超和崔亚南夫妇,是梁堂村“新村民”中的典型代表。他们返乡在村里开起了“朴人烘焙”。游客来到朴人烘焙,总喜欢在店门口眺望,这里地处高位,能看到村里的整体风景。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这家乡村面包坊创下了单日营业额超2.7万元的纪录。
“早些年,梁堂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仅约30万元,许多石屋破败,村舍荒芜。转机发生在2022年8月,梁堂村被纳入铜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工程,村庄开始活起来了。”铜山区张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肖山说,我们村庄通过“拆建改造、修旧如旧”的模式,将50套老石屋打造为功能完善的石屋聚落示范区,整村于去年10月正式对外营业。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村累计接待游客16.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5万元。2024年,梁堂村村集体年收入突破7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9万元。预计今年,村集体年收入将历史性地突破100万元大关。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