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央视纪录片《珠江》中
第一集“那片绿色”
展示了珠江丰沛的水量润泽大地
孕育出一片广袤的绿洲
越秀,碧水环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
每天都在上演
越秀区地处白云山、瘦狗岭丘陵区与珠江三角洲过渡地带,河涌纵横交错,辖内有两处广州市首批水务遗产名录,占全市三分之一,治水护水的历史情结千年未减。
近年来,越秀区持续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打造人口密集型城镇,建成区河流治理与保护示范样本,辖内6个湖泊和东濠涌、沙河涌2条主要河涌均入选广州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其中,东濠涌还入选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为2025年广州市唯一,充分展现了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果。
城水交融绘新卷
千年东濠焕新颜
作为广州建城以来古护城河中
唯一保留至今的一段
东濠涌经过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重塑水下生态系统
实现水质跨级提升
东濠涌博物馆
成为国内首个城市水专题博物馆
东濠涌是建设美丽中国、
永续发展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
东湖春晓碧波荡
秀水盈脉花香逸
东山湖简称“东湖”
每逢春暖花开
湖岸花红柳绿,湖面碧波荡漾
周边花木繁茂
故曾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东湖春晓
东山湖
通过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环境
植被恢复和人工放养
逐步建立物种共生关系
形成良好自然生态空间
东山湖公园南门小微湿地
列入广东省首批小微湿地示范点名录
重现千年芝兰韵
焕发今朝流花辉
流花湖,曾名芝兰湖
古代水面辽阔,可以直通珠江
唐朝海外贸易繁盛时
这里一度帆影云集
如今
流花湖坚持“外防输入,内调平衡”
推进截污控源,水质跨级提升
实施生态修复,重构“水下森林”
厚植文化底蕴
打造“流花八景”与非遗文化殿堂
成为景观型湖泊治理与生态文化融合的典范
白云环抱映玉液
生态修复现春光
麓湖以“技术消减+生态缓冲”精准治污
重点开展“水下森林为主、
生物增殖为辅”的生态修复
成功恢复麓湖优良水质与生态平衡
“林下泡泡+湖湾多塘”模式
入选小微湿地示范建设名录
水体生态修复工程
获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亲水空间与文化经济有机融合
成就“山水城共生”的典范
三湖生态焕新彩
羊城水韵永绵延
东秀湖—南秀湖—北秀湖
坐落于越秀公园内
东秀湖
秉持“生态优先、科技支撑、
长效管护、全民共治”理念
通过清淤固本、浮岛净水、培育水下森林
构建“监测—维护—管控”长效机制
南秀湖
北秀湖
结合科普宣传与公众参与
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行动”格局
打造出集“治污+护水+惠民”一体的越秀样本
为城市水体修复提供可复制经验
昔日浊浪掩芳洲
今见清脉漾碧流
沙河涌跨越秀、白云、天河三区
是广州市区内重要的排涝河道
通过“四洗”行动精准治污
实施雨污分流科学治污
整治“散乱污”、打击违建偷排依法治污
“三水统筹”系统治污
强化跨区协同制度治污
丰富生物多样性生态治污
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Ⅳ类
建成生态廊道,融合红色文化
实现“昔日浊浪掩芳洲
今见清脉漾碧流”的蜕变
图/“广州日报”微信公众号
在越秀区美丽河湖建设的实践中
河湖治理与生态文化的深度融合
成为核心亮点
✍️✍️✍️
通过系统实施水源净化、生态修复及滨水空间优化,昔日的河涌湖泊焕发生机,水环境质量提升与生物多样性恢复相得益彰。
同时,越秀区巧妙融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借力古城墙遗迹、岭南园林特色与市民亲水活动,这些水系不仅成为生态屏障,更化身文化承载的纽带,让市民在享受碧水清风中重温城市记忆,强化生态与人文的共生共鸣。
来源:广州市生态环境局越秀分局、“广州越秀发布”往期
部分摄影:钟涌、李汉晖、董俊毅、强薇、黄剑、陈碧信
编辑:陈紫泳
校对:张龄丹、龚湘怡
责编:蒋锦彤
编审:詹苹苹
签发:刘荣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