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中说1703年开建的彼得保罗教堂是圣彼得堡的第一座教堂,这集中我们去看看圣彼得堡的第二座教堂,伊萨基辅大教堂。
彼得保罗教堂在城外要塞,是军事要地。1710年,彼得大帝在新筑的彼得堡城里开建另一座教堂,就是伊萨基辅大教堂。此时,它和彼得保罗教堂一样,也是一座木质建筑。它的正式名称叫圣伊萨·基达尔马茨基大教堂,这个圣伊萨·基达尔马茨基是彼得大帝挑选的一位拜占庭圣徒,据说在东正教中很有名气。东正教之外没人知道他的事迹,也没人知道他的神迹。彼得大帝告诉大家说这位圣伊萨·基达尔马茨基的纪念日和我的生日一样,所以以他命名彼得堡城里的第一座教堂。
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后,推翻了原来的木制教堂,开始兴建一座砖石结构大教堂。由于融资问题,工程旷日持久,女皇荣薨时工程量都还没过半。他的儿子保罗一世把教堂建材大理石改做它用,致使大教堂工程缓建,耽误了保罗一世一朝。到了亚历山大一世沙皇时期,打败拿破仑之后,皇帝雇了一位法裔建筑师,重启伊萨基辅大教堂工程,这已经是1818年。四十年后的1858年,这座大教堂终于竣工,此时在位的沙皇已经是亚历山大二世,隔过了尼古拉一世。
这座教堂体量非常大,从旁边草地很远就可以看见。
这是它的背面,看上去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让我绕到它的正面去。
背面和侧面都有新古典的门廊,看看门廊的一排玫瑰色大理石罗马柱。
走到前面马路对面看看它的正立面。它的正面是朝南的,严格说是朝东南。
它最吸引人的是上面那座大穹顶,还有那些钟楼上的小穹顶。就因为这些穹顶,特别是那座大穹顶,这座伊萨基辅大教堂被称作是世界四大圆顶教堂之一。他们说的另外三座是罗马中心的圣彼得大教堂、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和伦敦圣保罗大教堂。
这四座教堂其实并不相似,风格也不尽相同。伊萨基辅大教堂和圣保罗大教堂都是模仿的圣彼得大教堂文艺复兴圆顶,那是米开朗基罗的杰作。而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圆顶是罗曼风格,十五世纪意大利美术家布鲁内莱斯基作品,可以说这座大穹顶是米开朗基罗的样板。
伊萨基辅大教堂的圆顶是一座完整的坦比哀多,那是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家勃拉曼特的杰作,一座小神殿,就是下面这个。
圣彼得堡伊萨基辅大教堂和伦敦圣保罗大教堂风格一样,都是新古典主义建筑上加了一个文艺复兴圆顶。圣保罗大教堂前面有两座钟楼,这里是四角四座小圆顶钟楼。这样的一大四小穹顶通常代表的是耶稣基督和四位福音作者。这座教堂的四座钟楼是新古典主义,圣保罗大教堂是巴洛克。
这座伊萨基辅大教堂正立面是完全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正门前面的大门厅是一排玫瑰色大理石科林斯柱顶着一座三角楣。看看它的三角楣。
三角楣里面的高浮雕,中间是“宝座上的圣母”。两边是两段圣经故事,右手边是“三博士来朝”,上集在冬宫博物馆见过两幅这个题材的绘画。左手边是“牧羊人崇拜”。基督降生时,伯利恒之星向东方三博士通报了此事。同时,有天使向野地上放牧的牧羊人们通告,救世主耶稣降生了,就是伯利恒一个马槽里刚诞生的婴儿基督。牧羊人们一起来到伯利恒,找到了玛利亚和约瑟,见到了躺在马槽里的基督。现在,每到圣诞节,神父都会在教堂里给教徒们念诵《路加福音》中这一段关于基督诞生的描述。
那一排门柱的柱顶横梁上写着《圣经·诗篇》中的一句话:“我的殿宇必称为祷告的殿”。耶稣基督带着十二门徒进入耶路撒冷圣殿时说了这句话。
看看门厅内。
玫瑰色立柱一共三行八列,二十四根。我们知道新古典主义建筑是复兴古罗马建筑样式,而新古典主义教堂就是要复兴罗马万神庙的建筑样式。伊萨基辅大教堂的这座门厅是和万神庙一样的,都是三行八列大柱。这里的石膏天花板还在,罗马万神庙天花板已经没有了,可以直接看见上面两面坡屋顶的椽檩结构。伊萨基辅大教堂后面的门厅也是这样的,两侧只有一行八根大柱。
中国古建中,管这样突出的门殿叫做出厦。中国古建出厦的屋顶也有两个坡面,不过方向和这座门殿正好差九十度。这座门殿正面上面叫做三角楣,中国古建出厦两边都有三角形山花。
伊萨基辅大教堂整体是新古典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建筑是要复兴罗马万神庙。它前面的三行八列二十四根大柱顶起一座三角楣两面坡屋顶,这是和万神庙一样的;而后面的大圆顶则是象征万神庙殿堂的穹窿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志就是采用万神庙门殿的几何造型,几层台基上的几根立柱顶着一座三角楣。
中间大穹顶鼓形基座前有一尊青铜雕像。
坐在那里的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站在他身边的是大天使米迦勒。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十三世纪俄罗斯军事家,1240年在涅瓦河战役领军打败瑞典人,1242年又领军打败条顿军团。由此获得“涅夫斯基”称号,有民族英雄的含义。1243年,蒙古人西征建立金帐汗国,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对其采取绥靖政策,选择臣服于蒙古人。1252年被金帐汗国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1263年去世。1547年被东正教封为圣人。1942年其形象被苏联选做军功章图案,2008年被评为“最伟大的俄罗斯人”首席。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米迦勒在一起,表示神灵护佑圣彼得堡。
这座天使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铜像两边是东正教圣人手扶十字架青铜立像,角上是天使亲吻火炬铜像。
看看教堂的外窗。
大理石框架上装了一座巴洛克青铜山花。这座伊萨基辅大教堂是带有巴洛克元素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看看它的青铜大门。
上面横披上的浮雕中心是圣父抱着圣子,两边是从彼得大帝开始的几位俄罗斯沙皇。门扇上的六幅浮雕,最上面两幅是圣家庭和圣徒环绕圣母;中间两幅是手扶盾牌的彼得大帝和屠龙的圣乔治;最下面两幅是两个天使环绕一个十字架,十字架上写着“为纪念阵亡的战士们”。伊萨基辅大教堂正面有三座门,中间一座是青铜门,平时不开,遇有重大活动时才开。这座教堂现在是博物馆,没有宗教活动了,这座门应该是不会开了。两边是木门。中国的木门是带门钉的实榻门,外国是木刻框架门。这两扇门是游客凭票出入的门。花250卢布买了一张票,进去参观。
门廊很黑,人影憧憧。
像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一样,这座教堂也是希腊十字平面,就是四翼一样长。各色大理石拼图墁地。看看它侧翼上的拱顶,布满金光闪闪的各种装饰,还有圣像画。
中央站着很多人。
没得说,他们是在看那大穹顶。我也上前看看。
圆顶上那一圈穹顶画是《圣母在圣徒们的陪伴下》,非常有名。作者是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画家卡尔·布鲁洛夫,其代表作是《庞贝城的末日》。圆顶中心强光中可见一只圣灵之鸽。
看看正厅。
看看西侧翼。
看看正厅支撑立柱。因为要支撑上面的大圆顶,所以非常粗壮。
看看立柱连接栱。
看看侧厅的墙柱。
绿色圆柱象征天堂。
像圣彼得大教堂一样,到处都是金碧辉煌,相当华丽。
你别看这座教堂外观是西方天主教堂样式,内部装潢也颇像。但是它的内部布置还是东正教的拜占庭式。它正厅內没有主祭坛,而是有一座内殿,就是圣殿。这座圣殿不是在主厅后面,而是在正厅的左侧翼,就是东翼。看看它的圣殿大门。
圣殿门外有一些圣像画装饰。看看拱顶的圣像画。
这是基督升天。看看横梁上的圣像画。
这是最后的晚餐,基督与门徒告别,并说“你们中间有一位出卖了我”。你从这幅圣像画里只能数出十一位门徒,基督坐在中间,脑后有“耶稣基督”标注。他的左手最远端应该是犹大,用白布半蒙着头,手里拿着钱匣子,面露惊恐。那么,缺少的是哪位门徒呢?其实不缺,犹大身后有一位门徒只露出半个脑袋。
看看门栱上的雕塑。
中间是宝座上的基督,手持王球。他脚下的狮子象征威严,牛象征牺牲。周围环绕的有天使和殉教的圣徒。铭文写的是“愿你成为胜利者,获得荣耀”,这是东正教特有的铭文。
看看圣殿中的神龛。
这幅祭坛画是基督复活,红衣代表受难。看看圣殿圣门。
门框上写的是“致天上的兄弟们”。门扇上不是浮雕,而是几位东正教圣徒的肖像。
看看正厅内的圣母祭坛,挂着喀山圣母像。
殿内展出不少圣像画。看看这幅。
《圣凯瑟琳》,十九世纪俄罗斯画家内夫,布面油画,1847年。说是圣像画,其实只是个形式,人物的画法已经是新古典主义了。这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东正教圣像画。
内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宫廷画家,画一些皇家人物肖像和俄罗斯民间生活场景画。画中圣凯瑟琳手持象征殉教的棕榈枝,身边是一个车轮。她是公元三世纪亚历山大统治者的女儿,十几岁便皈依基督教,很有学问。她去游说西罗马皇帝马克森提乌斯皈依基督教,不要迫害基督徒。皇帝拒绝了她,皇后却被她说服皈依了。皇帝派一些哲学家去和她辩论,结果这些哲学家却被她劝说皈依了基督教。皇帝把那些哲学家都杀了殉教,然后把凯瑟琳也判了死刑,绑在车轮上碾死。结果她一碰上那车轮,车轮就散架,最后是被斩首殉教。
再看一幅。
《圣弗拉基米尔和奥丽加公主》,贝德曼,布面油画,1863年。这幅和上一幅差不多,也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东正教圣像画。
奥丽加公主是公元十世纪基辅罗斯创始人留里克的儿子、基辅大公伊戈尔·留里科维奇的夫人。丈夫死后,继任的儿子年幼,奥丽加一直摄政。公元955年前往君士坦丁堡受洗成为基督徒,她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基辅罗斯统治者。
她的孙子是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是一个强人。他觉得可以利用宗教巩固自己的统治,就派人出去考察各宗教的优劣,最后发现拜占庭的东正教非常富丽堂皇,其实他是想向当时更先进的拜占庭帝国学习。他逼迫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把妹妹安娜嫁给他,回报是皈依东正教。成功之后,他就在基辅罗斯强制推行东正教,把全国人民都推到第聂伯河里去受洗,然后把多神教的神像都扔进河里。这是所谓的“罗斯受洗”事件。
因为奥莉加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古俄罗斯统治者,弗拉基米尔一世则是在古俄罗斯推行东正教的第一位统治者,他们祖孙俩就都被封为第一批俄罗斯东正教圣人,这才被画在这幅圣像画上。
再看一幅更复古的。
《圣彼得》,十九世纪俄罗斯画家巴辛原作,美术学院马赛克工作室制作,2010年。这是把一幅浪漫主义画作改造成了祭坛画。
除了这些圣像画,还有一些祭坛画。看看这幅。
《基督诞生》,十九世纪俄罗斯画家穆斯辛,木板油画,2015年复制。
强烈的对比,人物感情的精细刻画,丰富的幻想,这是浪漫主义宗教画。你看圣母玛利亚身后有一头牛,不禁让人怀疑小基督躺的槽子到底是马厩里的,还是牛棚里的。
再看一幅。
《圣母诞生》,内夫原作,美术学院马赛克工作室制作,1900年。
第一次见这个题材的画。亮场中抱着孩子的妇女是玛利亚的母亲圣亚纳,那个孩子当然是玛利亚。暗场中双手合十的男人是玛利亚的父亲圣若亚敬。圣经中并无圣母玛利亚父母的记载,公元二世纪才出现他们的名字,东正教六世纪开始敬礼圣亚纳,七世纪传入西方。十三世纪意大利热那亚大主教沃拉吉內写了一本《金色传奇》基督教故事集,里面包括了玛利亚父母的故事,圣亚纳开始广泛传播。我知道拉斐尔有一幅《圣母的婚礼》,但没有见过。
再看一幅。
《基督升天》,内夫原作,美术学院马赛克工作室制作,1900年。
看看这座胸像。
这是伊萨基辅大教堂的建筑师,法裔俄罗斯人蒙费朗,大教堂完工一个月后就去世了。胸像制作于1850年,由大教堂所用的各种石材雕刻拼接而成。蒙费朗是俄罗斯著名建筑家,除了这座大教堂,冬宫广场上的亚历山大一世纪念柱也是他的作品,他还设计完成了冬宫多座大厅的内装饰。
看看蒙费朗当年做的大教堂模型,中国古时候叫烫样。
看完金碧辉煌的伊萨基辅大教堂,从后门出来,脚底下差点被绊了一下。低头一看,是这个。
这是刚才《基督降生》里的那头牛吗?这头青铜牛已经被路人把好多地方摸出了原来的金色。牛在俄罗斯象征财富、力量和勤劳。教堂内圣殿门栱上的雕塑中,基督左边脚下也有一头牛,象征牺牲。可能是因为这些,这铜牛被焊在了教堂外的路边。
看完这座圣彼得堡城内第一座教堂,城里还有其它教堂建筑可看。外国像中国一样,除了皇宫以外,宗教建筑最能持久。一来是历代皇上都知道利用宗教信仰统治老百姓,所以肯花钱供养大庙。二来,被忽悠的百姓甘愿给小庙施钱,让他们再造浮屠重塑金身。让自己死后进天堂,或者来世不受苦。现在百姓难以忽悠了,是那些富人把赚来的每一桶金分一半施给庙里,以便保住另半桶。外国人不这样,外国人是上宗教税,每个信徒按人头交。都交给自己教区的小教堂,小教堂留下自己的留成后,上缴给上级教堂,最后一级一级上缴到罗马中心圣彼得大教堂那里。
伊萨基辅大教堂现在是博物馆,我们的票钱可能都是他们自己留下来维护教堂建筑了,不需要上缴给东正教大牧首。
一边唏嘘,一边上车另寻他处参观。且听下集分解。
(未完待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