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埃及武装部队杂志《纳斯尔》上,读过有关夏杰拉高地的介绍。夏杰拉高地在苏伊士运河以东,西奈半岛的沙漠上,距河西的埃及第三大省城伊斯梅利亚约10公里。
介绍说,那里曾是以色列修筑的“巴列夫防线”中部的前线指挥部,“十月战争”中被埃及第二军团所属的四旅十二营攻占。现在埃及已将它改建成供人们参观的博物馆。
这次,我们特意乘来伊斯梅利亚看望我国派驻联合国驻西奈半岛维和部队的两名观察员马炳修和刘志辉的机会,前往夏杰拉高地参观。
汽车沿着苏伊士运河来到马阿迪亚渡口。小马说他们去西奈半岛值勤时也经过这个渡口。西奈地形复杂,有高山、峡谷、沙漠。巡逻路上常遇到山路、隘口、流沙。

西奈半岛的地理位置 图源:网络
就在前几天,他在一条隘道上驾车巡逻时,被前面一辆巡逻车挡住视线,没有看见对面急速驶来的货车,躲避不及,车身被货车尾部扫了一下,车子翻了几个个儿,幸好人没有受伤,而今谈起还心有余悸。
由于我们乘坐的轿车底盘低,开上渡轮时可能会擦伤车底,便步行登上渡轮,船工见我们是外国人,特意让我们登上渡轮的小平台,那里视野开阔,可以纵览运河。
河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一艘希腊货轮从渡口经过,拽着两条闪光的银链向塞得港驶去,三两只海鸥逐着船尾上下飞翔。

回望伊斯梅利亚,蓝天下,丛丛绿树映衬着白的、黄的、红的楼房和清真寺尖尖的宣礼塔,显得庄重、祥和。一幢四五层的十分别致的红楼,静静地立在河边,院里种满绿树、繁花,据说那是穆巴拉克总统的别墅。
而运河东岸则是一望无边的金黄色的沙丘。1967年6月,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后,用了整整三年时间,耗资两亿多美元,在运河东岸沿运河构筑了一条长175公里、纵深30公里-35公里的防线,即以当时的以色列参谋长巴列夫的名字命名的“巴列夫防线”,与埃及军队隔河对峙。

巴列夫防线 图源:百度百科
运河西岸的城市,包括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省城,全处在以色列军队枪炮射程之内。双方时断时续、无休无止的“消耗战”,给埃及造成巨大损失,约150万人背井离乡,逃往内地,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几成空城。直到1973年“十月战争”后,撤离的居民才陆续返回。
渡轮稳稳地靠东岸,我们随着从渡轮上“流”下的车流、人流,踏上了西奈的土地。小马先带我们去参观“十月战争”纪念碑。

“十月战争”纪念碑 图源:网络
纪念碑建在马阿迪亚渡口南面二三公里处,碑身是一支步枪的前端——枪口、准星和枪刺。亮闪闪的枪刺直逼蓝天,耸立在以色列占领者当年修筑的“巴列夫防线”上。
站在碑前回望运河,分明看见“十月战争”中,埃及士兵冒着炮火,前仆后继,横跨运河,攻占“巴列夫防线”,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之后,高举手中的步枪,在运河边上欢呼胜利的场景。那一杆杆高高举起的枪支幻化成眼前这巨大的碑身。它将永远屹立在西奈半岛,屹立在史册里和一代一代人的记忆中……
由于小马也没有去过夏杰拉高地,不知道怎么走,我们便折回通往北西奈首府阿里什的公路,在一处埃及士兵的哨卡前,问清了去夏杰拉高地的路线,便沿着一条窄窄的岔路直向东北方沙漠深处驶去……
路两旁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株草,只有这条沥青铺筑的黑漆漆的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
忽然,远远地出现哨楼、碉堡、铁丝网。哨楼上影影绰绰,站立着持枪的哨兵。从距离上推断,夏杰拉高地应当是这里了,但这里似乎并不像是博物馆。
待车开近了,才看清哨楼上那持枪站岗的哨兵,原是身着以色列军服的泥人。心中正觉稀奇,待看到大门上用阿拉伯文写着“夏杰拉高地旅游点”,我们才确信无疑。
见这个“旅游点”由军队管理,我们说明来意,并出示证件。我们四个人中两个是军人。一位上尉军官说“买两张票”,对军人大约也免费优待。
当年,以色列构筑的“巴列夫防线”上的这个中部的前线指挥所,目前保留着两座完整的工事,一个是司令部,一个是后勤部,两座工事相距约150米。
两座工事出入口皆背向运河,面积大小与构筑模式基本相同:里面是拱形钢架,辅以钢筋、水泥,有一条近50米长、高宽约2米的走廊,走廊两边根据不同用途,分列着大大小小的房间,小的6平方米,大的14平方米左右。各房间里布置着身穿以色列军服的真人般大小的泥塑像,有的在通讯联络,有的在查阅地图,有的在拟订计划……一切都展示着“十月战争”前,驻守在这个指挥部的以色列官兵们值班与生活的情景。
解说员告诉我们,当时以色列的这个前线指挥部共有80名军官,其中一名女少校。解说员边说边指给我们看一间小房间里那尊佩戴少校军衔的以色列女军人的泥塑。
在另一座用做后勤保障的工事里,有军官食堂、食品库、燃料库和野战医院。西奈缺水,这里的饮用水都是通过专门的供水管道,从200公里以外以色列本土的比尔·萨巴供应的。足见当年以色列为修筑这条“巴列夫防线”花费了多大力气。
工事外面,用铁丝网网起的一米见方的石包块,一层一层垒起五六米高的被覆,面朝运河的一面更覆盖着厚厚的沙堆,同这个高地上的自然的沙丘相连。沙丘上用铁轨、钢板构筑了一道道弯弯曲曲的战壕,蜿蜒着通向远方,战壕外还有铁丝网和雷区。

解说员告诉我们,1973年“十月战争”时,埃及第二军团所属第四步兵旅强渡苏伊士运河之后,把进攻矛头直指以色列设在夏杰拉高地的指挥部。在从1967年6月至1973年10月的6年多时间里,从这里隔着运河向伊斯梅利亚倾泻的炮弹何止万吨!埃及军民早把仇恨的烈火埋在心底,单等这清算的一天!
特别是受命攻占这座指挥部的第十二营的官兵,更是奋勇当先,前扑后继,越过一个个雷区、一条条电网、一道道战,击毁了4辆美制M-48型坦克和装甲运兵车,终于将埃及的国旗重新插上这片高地……
在攻占这个指挥部的战斗中,艾哈迈德·阿里·努哈斯上尉等8名埃及官兵牺牲……而在“十月战争”阵亡将士的名册里,还可以找到当年曾指挥这次战役的第四步兵旅旅长马哈茂德·阿里·米斯里上校和旅参谋长萨拉赫·穆罕默德·哈勒比中校的名字。
“我们的胜利是用鲜血写成的……”解说员无限感慨地说。
我们从工事里出来,遇到一队队前来参观的学生,正围着横卧在工事外面沙碛上的美制M-48坦克和装甲运兵车的残骸,听讲解员讲解。在另一边,一群群学生正在观看埃及军队攻占这个高地时缴获的以色列军队使用的迫击炮、机枪、防毒面具和地雷。
我们忽然想起一个问题,便问一直陪同我们参观的解说员:“这里为什么叫做‘夏杰拉高地’?”
“夏杰拉”在阿拉伯语中是“树”的意思。他笑着指指高地上以色列军队指挥部前的那株小树说:“这片高地原是无名高地,由于以色列军队在这里修筑了前线指挥部,而指挥部前又有一株独立的小树,埃及军队标识地图时,便把它称做‘夏杰拉高地’。”
环顾四周,它确是这片沙丘上唯一的一棵树,是沙漠中那种耐旱的叫不出名字的树。这棵树历经战火,却依旧郁郁葱葱,像烈士们不死的灵魂……
- END -
出处 | 《埃及漫步》(出版于1999年1月)
作者 | 曹彭龄、卢章谊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廉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