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文则名;水不在深,有韵则灵。海拔四百余米的岳麓山,没有五岳的巍峨险峻,却凭着千年文脉与四季风情,成为湘楚大地上一颗温润的明珠。立冬过后,寒霜为岳麓山披上了最浓烈的盛装,漫山红枫次第染透,从山麓到山巅,从江畔到亭边,层层叠叠的红,像被天地间最慷慨的画师泼洒了朱砂,又似无数火种在此间悄然点燃,引着步履匆匆的游人,赴一场与岁月、与记忆的约会。
我拄着轻便的登山杖,在游览车停靠的平台下车。深秋的风带着草木的清冽,掠过鬓角的白发,竟有几分温柔的凉意。不似年轻时那般健步如飞,如今只能缓缓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踩着落叶铺就的绒毯,脚下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群山在低声回应。抬眼望去,红枫的色彩远比记忆中更富层次:新染的枫叶是娇嫩的绯红,像少女颊边的胭脂;经霜稍久的是醇厚的深红,似陈年的朱砂痣;而树梢顶端,仍有几片倔强的浅黄与墨绿,在红叶的汪洋中点缀出几分灵动,仿佛时光在此刻放慢了脚步,将秋的绚烂与夏的余温妥帖安放。阳光穿透枝叶的缝隙,在石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红叶被镀上一层金边,风一吹,光影便在身上轻轻流淌,竟让人忘了周身的疲惫。
行至半途,一处观景台豁然开朗。凭栏远眺,湘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蜿蜒向北,绕过麓山的山脚,流向天际。江面上,几艘货轮缓缓驶过,留下淡淡的水痕,与岸边的芦苇荡相映成趣。河东的长沙城尽收眼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玻璃幕墙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纵横交错的道路上车水马龙,现代化都市的喧嚣与活力,隔着一江碧水遥遥传来,却被山间的静谧轻轻过滤,只剩下朦胧的轮廓。而脚下的麓山寺,红枫如潮,古木参天,亭台楼阁隐于其间,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时光的洪流中,始终保持着从容与沉静。这般古今交融、动静相宜的景致,让人心头不由得生出几分感慨:岳麓山的美,从来不是孤立的山水,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算起来,我与岳麓山的缘分,已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最早的记忆,是上小学时,跟着爱姨登山的日子。那年湘江一桥还在紧锣密鼓地建造中,远处的工地上,起重机的轰鸣声隐约可闻,与山间的鸟鸣、风声交织在一起,成了童年最特别的背景音。彼时的爱姨还年轻,梳着齐耳的短发,眼神明亮,她在雅礼中学教化学,讲起课来条理清晰,讲起岳麓山的故事,更是如数家珍。她的手温暖而有力,牵着我和表姐,沿着青石板路一步步向上爬,遇到陡峭的路段,便停下来等我们,笑着给我们擦去额角的汗水。
“你们看,这片山坡,当年毛主席年轻时常来。”爱姨指着不远处一片开阔的枫林,语气中满是崇敬,“他和同学们在这里读书、讨论国事,登高望远,写下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词句,那气势,多让人振奋!”年幼的我似懂非懂,却牢牢记住了“层林尽染”这四个字,如今再看眼前的红枫,才真切体会到那份少年意气与家国情怀,如何在这片山水间生根发芽。
走到禹王碑前,爱姨又给我们讲起古老的传说,说碑上的蝌蚪文藏着治水的奥秘,千百年来引得无数人探寻;路过白沙井时,她会带着我们俯身掬一捧泉水,泉水清冽甘甜,喝下去沁人心脾,她告诉我们,这口井有着千年历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长沙人;说起黄兴、蔡锷两位将军,她的声音便多了几分肃穆,讲他们为了护国运动奔走呼号,死后归葬岳麓山,与这片山水永远相伴。那些细碎的故事,像山间的清泉,一点点浸润着我的童年,让岳麓山在我心中,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更是一座装满了历史与温情的殿堂。
后来,儿子考入湖南大学,我来岳麓山的次数便愈发多了。湖大的校园与岳麓山融为一体,一踏入校门,就能感受到山水与书香的交融。每次来,我总爱和儿子一起去爱晚亭坐坐。这座千年古亭,朱红的亭柱,黛色的瓦顶,亭檐下“爱晚亭”三个鎏金大字,在岁月的打磨下愈发温润。亭前几株古枫最为粗壮,枝干遒劲,红叶如炬,恰好应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我们坐在亭中的石凳上,看枫叶在风中轻轻摇曳,听周围学子低声讨论功课,偶尔有游客轻声吟诵诗句,时光便在这般宁静祥和中缓缓流淌。
姨爹曾经在湖大任教多年。他常给我讲湖大的故事,讲岳麓书院的文脉传承,讲岳麓书院前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如何激励着一届又一届学子。他说,教大学时课后常和同学来爱晚亭背书,累了就看看窗外的红枫,疲惫便一扫而空;也曾在深秋的雨夜,和好友围坐亭中,喝一壶泉水,谈理想,谈未来,雨声、风声、枫叶声,都是最动听的背景。我听着他的讲述,看着他眼中的光芒,仿佛看到了他年轻时的模样,也看到了爱姨当年给我们讲故事时的模样。原来,有些情感,有些传承,早已随着岳麓山的风,随着漫山的红枫,悄悄流淌在家族的血脉里。
更让我心生感慨的,是孙子的名字。孙子出生在上海黄浦江畔,儿子儿媳商量着取名时,第一个便想到了岳麓山。儿子儿媳说,他们在湖大求学的四年,自卑亭前的那副对联“望麓自卑,见贤思齐”,始终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准则。“望麓自卑”,是敬畏山水,谦逊自省;“见贤思齐”,是追求卓越,向光而行。于是,他们给孙子取名“麓齐”,既藏着对岳麓山的眷恋,也寄寓着“见贤思齐”的期许。
不知不觉间,已走到了山巅。站在观景台的最高处,俯瞰漫山红枫,层层叠叠,无边无际,像是燃烧的火海,又像是天边的晚霞。湘江如练,都市如织,古亭如黛,红枫似丹,这般景致,让人分不清是在画中,还是在梦中。同行的游人举起相机,记录下这醉人的秋色,偶尔传来年轻人几声清脆的欢笑,却丝毫打破不了山间的宁静,反而为这份宁静增添了几分生机。
我抬手拂去落在肩头的一片红叶,叶片的边缘已有些卷曲,却依旧红得热烈。鬓角的白发被风吹起,与身边的红叶相映,竟也生出几分别样的韵味。年届六十五的年纪,身体早已不复当年的矫健,登山需要借助游览车,走路需要放慢脚步,但心境却比年轻时更加平和,更加懂得珍惜。那些过往的往事,像电影画面一样在脑海中一一闪过:爱姨温暖的手掌,儿子儿媳在爱晚亭背书的身影,麓齐咿呀学语时喊出的第一声“爷爷”,还有那些被岁月腌渍的故事——爱姨、姨爹讲故事时的认真神情,儿子儿媳毕业时在岳麓书院前的合影,一家人围着孙子讨论名字时的欢声笑语……
这些故事,曾被时光的尘埃轻轻覆盖,如今在岳麓山的红枫下,在深秋的微风中,竟都鲜活如昨。石阶上的脚印,叠着旧年的足迹,有童年的蹒跚,有中年的稳健,也有如今的从容;山间的枫叶,落了又生,年复一年,红得热烈而执着,像生命的轮回,生生不息。
风又起,红叶纷飞,落在我的肩头,落在观景台的石阶上。我知道,岁月会流逝,容颜会老去,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岳麓山的文脉,家族的传承,还有那些藏在红枫深处的记忆与温润。就像这漫山的红枫,无论历经多少风霜,每到深秋,总会以最热烈的姿态绽放。就像这生命之树,只要根脉深深,便能枝叶葱茏,常绿不衰。
夕阳西下,为岳麓山镀上了一层温暖的橙红,枫叶在夕阳的映照下,愈发显得绚烂夺目。我缓缓走下观景台,脚步虽缓,心中却充满了力量。或许,下次再来,鬓角的霜会更白,脚步会更缓,但我知道,岳麓山的红枫,会依旧热烈地绽放,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故事,会依旧在红枫深处,静静等待着被再次唤醒。
这麓山红枫,不仅是一季的景致,更是岁月的见证,是文脉的传承,是藏在每个与岳麓山有缘人心中,最温暖、最鲜活的画面。(图文/刘云波)
征集公告:初冬暖意·时刻相伴|这个冬天,邀您做湖南的“温暖记录者”
立即投稿:岁暖时刻|初冬寻景×晒图解锁城市美好 网友优秀作品投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