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出车门,便被这晚秋的太阳拥了个满怀。那光,从烟台市区一路相随,及至栖霞地界的牟氏庄园,仿佛卸下了都市的浮华,变得格外沉静温醇。
庄园入口处,那座巍然耸立的牌坊,正沐浴在这片金辉里。坊额上“耕读世家”四个大字,在光影交错间显得格外厚重明亮,仿佛不是镌刻在石面,而是从石头的肌理深处,借着阳光,一丝丝浸润出来的。
这座被誉为“中国北方民间小故宫”、“百年庄园之活化石”的庞大建筑群,就在这片醇厚的秋阳里,缓缓展开了它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生活“实物百科全书”的厚重长卷。
要真正走进这座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直至1935年才形成今日规模的庄园,还得从序馆开始。这里清晰地记载着:牟氏先祖牟敬祖于明洪武三年从湖北公安县迁居此地,任栖霞主簿,从此扎根。传至十一世牟之仪,在城北古镇都村肇建庄园基业。鼎盛时期,庄园拥有六大家主宅、油坊、粉坊等各类作坊,以及草园、菜园、场园、花园乃至两个佃户村,占地近三十万平方米,更坐拥六万亩良田、十二万亩山峦,俨然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王国。
序馆如同这部家族史诗的纲领,为后续的每一步探访都赋予了沉甸甸的依托。牟氏家族秉持“耕读”传家的古训,历经十几代人的勤勉与智慧,从最初的躬耕陇亩,到“锱铢积累,仓廪千箱”,最终筑就这片占地两万平方米、拥有四百八十余间房舍的宏大庄园。
牌坊投下长长的影子,如同一道淡淡的墨线,为我划开了时空的界限。跨过去,便踏入了一重又一重的深宅大院。庄园建筑结构严谨,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展开三组大院、六个院落,房屋达四百八十多间,汲取了中国北方民族建筑艺术的精髓,以“三雕”、“六怪”、“九绝”的工艺特色闻名。那面著名的“石砌花墙”,由无数色彩斑斓的卵石巧妙镶嵌出铜钱、花卉等近百种图案,寓意深远,工艺卓绝。
晚秋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墙面上,每一块卵石都被点亮,焕发出温润如玉的光泽——冰冷的石头,竟被赋予了如此蓬勃的艺术生命。
循着光影的指引,我信步而行。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光滑,引领我穿过一重又一重的门庭。高耸的山墙以天然火山石细细水磨而成,平整如镜,石与石之间用铁钉固定,再以糯米和铜线勾缝,坚固异常,被誉为“石毯”。阳光洒落,亿万年的火山石纹理清晰可辨,在冷峻中透出一种极致的工艺之美。
折向东边,我走进一座名为“体恤斋”的雅致小院。顾名思义,这里是旧时主人抚恤贫苦、周济乡邻的场所。斋内陈设简朴,墙上悬挂着“为善最乐”的匾额。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在临窗的书案上,恍惚间,仿佛可见一位长衫老者正伏案书写救济名录,眉宇间透着乡绅阶层的从容与担当。“仁爱”二字,为这座财富堡垒抹上了一层温润的道德釉彩。
庄园的厚重,不止于砖石土木,更在于其流淌不息的人文血脉。“牟家学堂”与“明道堂”内,仿佛仍萦绕着往昔蒙童的琅琅书声,“耕读世业,勤俭家风”的祖训,正是由此涓滴汇入一代代子弟的血脉。而这份积淀,最终在“牟宗三展室”找到了其现代表达——这位从庄园走向世界的现代新儒家集大成者,其会通中西、构建“道德的形上学”的哲学大厦,与这座古老庄园所滋养的“耕读”精神之间,实有一条清晰而坚韧的精神脐带相连。
庄园里处处可见雄厚财力与世俗生活的痕迹。“日新堂”作为庄园最早建造、等级最高的院落,厅堂开阔,是家族议事、接待官宦之所,透着族权的威严;邻近的“宝善堂”则更具生活气息,其中的“喜堂”虽红漆褪色,仍可想见当年的喜庆喧闹;“元宝出土旧址”静静诉说着财富累积的传奇;“牟家药铺”则揭示了家族“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济世情怀;雕梁画栋的“戏楼”虽已寂静,却仿佛仍萦绕着往昔的笙歌;而那座格局精巧的“小姐楼”,以其幽闭的气息,锁住了多少闺阁少女的青春心事。
这座庞大庄园在鼎盛时期的代表,当属十四世牟墨林,人称“牟二黑”。关于他的传说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走不出牟家的地》。据说有个外地乞丐与管家争执,牟墨林出面解围时说了句:“人家吃了咱的饭,拉屎也拉在咱的地里。”乞丐不服,赌气朝西南一路奔走,欲走出牟家地界。他从早走到晚,问遍路人,得到的回答都是“古镇都牟二黑家的地”,最终力竭叹服。这则轶事如同一幅写意风俗画,将牟家产业的广袤勾勒得生动传神。
穿过一道月亮门,眼前豁然开朗——庄园内著名的戏楼赫然在目。虽已笙歌散尽,但雕梁画栋间仿佛仍萦绕着昔日的锣鼓喧天。可以想见,当年节庆时分,台上水袖翻飞,台下喝彩连连,这方天地曾是何等热闹。而今,唯有秋风穿过空廊,诉说着繁华落尽的清寂。
距戏楼不远处,便是那充满神秘色彩的“小姐楼”。这是一座二层的小绣楼,格局精巧别致,楼梯狭窄且陡峭,弥漫着一股幽闭的氛围。
凭栏远眺,高耸的院墙恰到好处地收束了视线,映入眼帘的天空,宛如一方被精心裁剪过的蓝色手帕。满楼的寂静之中,究竟锁住了多少青春少女的闺阁心事,又深藏着多少对外面世界无声的向往?
阳光透过精致的窗格,在楼板上勾勒出寂寞的几何图形,年复一年,从未停歇。
当我从这幽深静谧的所在缓缓走出,脚步不自觉地复归于庄园的中轴线。中轴线仿佛是庄园的脊梁,串联起各个重要的建筑,承载着牟氏家族的历史与荣耀。
首先来到的是“日新堂”,踏入堂内,一种无形的威严感扑面而来,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族权的庄重与肃穆。
“日新堂”是庄园最早建造、等级最高的院落,它就像是一位见证了家族兴衰的老者,沉稳而坚毅地矗立在那里。厅堂极为开阔,宽敞的空间仿佛能够容纳下整个家族的未来与希望。粗壮的梁柱犹如巨人的手臂,撑起了一片属于家族的天空。这里是家族议事的重要场所,每一次的商讨都关系着家族的命运走向,决策着家族的发展方向。同时,它也是接待官宦的地方,当有官员到访时,家族的长辈们会在这里以庄重的礼仪迎接,展示家族的实力与地位。
学者们在研究家族文化时指出,像“日新堂”这样的建筑,是家族权力结构的物质体现,它的存在象征着家族的权威与统治。堂内的桌椅摆放整齐,每一件家具都有着独特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墙壁上悬挂着的家族画像,那些先辈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与睿智,让人不禁对他们的智慧与勇气心生敬意。
与“日新堂”的威严庄重不同,邻近的“宝善堂”则更多地散发着生活的气息。走进“宝善堂”,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温暖与关爱的大家庭。而其中的“喜堂”更是别具一番风味,它的布置红火热烈,仿佛还留存着当年热闹喜庆的温度。大红“囍”字虽然已经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褪色,但依然顽强地保留着一抹鲜艳的红色,仿佛在倔强地提醒着人们曾经的辉煌。
站在“喜堂”之中,我的思绪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当年的婚嫁时刻。可以想象,那一天,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新娘身着华丽的嫁衣,羞涩地走进喜堂,与新郎携手许下一生的承诺。周围的人们欢呼雀跃,祝福声此起彼伏,整个“喜堂”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民俗学家认为,婚礼是家族人伦关系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融合。
然而,无论曾经是权力带来的肃穆,还是人伦关系中所蕴含的欢愉,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都沉淀为一样的寂静。曾经热闹非凡的“日新堂”,如今已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只剩下空荡荡的厅堂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宝善堂”的“喜堂”也没有了当年的喜庆氛围,只有那褪色的“囍”字在静静地回忆着曾经的美好。这种寂静并不是毫无生气的死寂,而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淀,是历史对这个家族的洗礼与馈赠。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是权力的争夺,还是生活的欢乐,都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最终都会归于平静。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无论是权力带来的责任,还是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因为它们都是构成我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庄园的一角,有一处被标识为“元宝出土旧馆”的地方。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讲述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一个家族财富累积的传奇故事。
走进这座旧馆,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墙壁上的一幅幅图片、展柜里的一件件文物,都在无声地展示着牟氏家族如何凭借着勤劳、智慧和敏锐的商业眼光,从最初的艰难创业,逐步积累起巨额的财富。
他们或许在农田里辛勤耕耘,用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希望;或许在商场上纵横捭阖,凭借着诚信和谋略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学者们在研究家族商业史时发现,牟氏家族的财富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精心经营。就像那一枚枚出土的元宝,它们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家族奋斗历程的见证。这些元宝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梦想,也让后人对这个家族的辉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在庄园的另一处,有一间小小的“牟家药铺”。如果说“元宝出土旧馆”静静诉说着家族财富累积的传奇,那么这间小小的“牟家药铺”,则揭示了家族“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济世情怀,药柜的每一个抽屉里,似乎都还封存着草木的清香与人间的疾苦。
庄园的深邃,就体现在这些看似平凡却又意义非凡的地方。“元宝出土旧馆”和“牟家药铺”,一个代表着家族的财富,一个代表着家族的情怀,它们共同构成了庄园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让人们在欣赏庄园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令我流连的,是那面闻名遐迩的“石砌花墙”。墙体由无数彩色卵石垒成,巧妙拼缀出铜钱、花卉等近百种图案,寓意深远,工艺卓绝。晚秋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墙面上,每一块石子都被点亮,焕发出温润如玉的光泽——冰冷的石头,竟被赋予了如此蓬勃的艺术生命。这或许正是牟氏族人将对美与富足的理解,最直观地铭刻在了建筑之上。
文化传承,宛如深埋于地下的坚实根系,支撑着这座庄园历经岁月沧桑而屹立不倒,它终究是这座庄园的根基所在。
文化的传承,终究是这座庄园的根基。“牟家学堂”与“明道堂”里,仿佛依旧回荡着童子们清朗的读书声。“耕读世业,勤俭家风”的祖训,从这里注入一代代子弟的血脉。
而而“牟宗三展室”,则宛如一座桥梁,将这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一直延伸至现代社会。
牟宗三,这位诞生于牟氏家族的当代哲学巨擘,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哲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那深奥的哲思,如同一座深邃的宝藏,吸引着无数后人去探索、去挖掘。他的思想与这座古老庄园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看不见却又坚韧无比的精神脐带。庄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底蕴,为牟宗三的哲学思考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而牟宗三的哲思,又为这座古老庄园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从“耕读”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到“良知”所蕴含的超越境界,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如同神奇的种子,在不同的时代土壤中,绽放出了截然不同却又同样璀璨的花朵。这既展现了文化传承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也让人不禁慨叹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它让我们明白,一个家族的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
沉思间,不觉已行至庄园尽头。这里是一处小小的后园,几株老树将瘦硬的枝丫直指天空,疏疏的叶子黄得透明,在光影里颤巍巍地挂着,仿佛一声叹息便能将它们惊落。这里的静,更甚前院,是一种万物道尽的、圆满的静。
循来路缓缓外出,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愈发颀长,与来时牌坊下的墨线重叠交融。跨出大门的那一刻,市声与凉风一同袭来。我忍不住回首,庄园静静卧在渐浓的暮色里,黑沉沉的,像一头睡熟的巨兽,方才满院的流光都已收束进它沉沉的呼吸里,再难辨认真切。
归途的车子启动,窗外是现代都市的流动灯火。我闭上眼,眼前却仍是那片沉静的金黄,与光影中浮现的厅堂、楼阁、花墙与学堂。那光,既不专为照见过去,也不意图照亮未来,只是安详地、平等地铺陈在“过去”与“现在”之上,告诉我:有些东西,譬如这石、这木,这“耕读”二字背后所蕴含的生存哲学与生命韧性,终究是沉在时间底子上的,任谁也带不走。
(2024年11月7日草成于 2025年11月15日修改补录于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