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秦淮区立下打造“中国人文旅游第一区”的雄心。紧随其后的国庆中秋长假,成为检验这一战略的首场大考。八天时间,293万游客涌入秦淮,而这场考试的成绩单上,数字已不再是唯一答案。
喧嚣落定,真正的考题才刚刚开始。如何让一时的“流量”沉淀为长期的“留量”,让“网红”变身“长红”,让游客的“快门声”转化为经济的“算盘声”,秦淮要展示给外界的,不仅是人山人海的壮观景象,更是一种热度之后依然可感、可持续、可深入体验的城市温度。
03 IP升级:新时尚再造老品牌
流淌千年的文脉,是秦淮最厚的家底。当历史的辉煌仅存于典籍与碑刻,它便只是被瞻仰的过往;只有当文化渗透进一杯咖啡、一个玩偶、一场旅拍,成为可感、可购、可带走的“城市记忆”时,它才能越千年而来、与时代链接,真正拥有活在当下的货币价值。
在夫子庙大成殿一侧,“夫子造物”与“夫子喵”两家文创店比邻而居。这里听不到严肃的说教,只有被萌化的文化。以孔子“六艺”为灵感的卡通文具、戴着状元帽的猫咪玩偶、印着《论语》金句的创意咖啡……这些产品让威严的至圣先师变得可亲可爱,让传统文化以轻松的方式融入日常。
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笑着说:“给孩子讲《论语》他可能没兴趣,但买一个‘夫子喵’书包,他立刻爱不释手,还会主动问孔子的故事。”这种“可爱化”的转化,并非对文化的降维,而是一种举重若轻的传播智慧。
店铺负责人介绍,仅在国庆中秋假期,这两大IP及其花车矩阵,就以其独特的创意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消费,成为景区里一股清新的文化流量。
不远处的“秦淮礼物”总店,则在进行一场更为系统的IP矩阵建设。
从单一的“秦淮风光”到“状元郎”“秦淮灯彩”等多个系列,旗下产品已超过9000款。同时,新成立的“秦淮礼物研究院”,通过“创意+科技”的融合创新,对埋没散落的历史文化符号和元素进行系统集成、解码编码,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满足情绪价值,兼具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
其目标明确而坚定:到2028年,实现“三年营收翻一番”,闯入全国文创品牌第一梯队。这背后,是从“贴图式”的纪念品,到“IP价值观输出”的深刻转变。
“老字号”们也在这场变革中找到了新的春天。
绿柳居、奇芳阁等老牌餐馆,在国庆期间一座难求,日均销售额较平日翻倍。它们的秘诀不再是固守陈规,而是主动融入新的消费场景。
当“秦淮八绝”小吃从市井摊点走进精心设计的“秦淮小吃示范店”,当一碗鸭血粉丝汤搭配上“科举主题”的用餐环境,传统的“好吃”便升格为一种具有仪式感的“吃好”。秦淮区正着手为“秦淮小吃”这一公共品牌进行商标注册和标准制定,计划挖掘研发100种特色小吃,并推动其进入商超、高铁,让这份“舌尖上的秦淮”走得更远。
文化的变现,更需要为传统找到当代的“翻译器”。
在老门东,运营团队与潮玩巨头泡泡玛特的合作已超越简单的店面租赁,进入了更深层的IP共创。品牌方正是通过门东门店一年多的运营,发现了景区门店作为“品牌体验前沿阵地”的巨大潜力,从而调整了其全国布局的战略节奏。而在非遗领域,传统的绒花、金箔画、云锦,不再仅仅是博物馆玻璃柜里的展品。
在愚园,游客可以亲手打一枚香牌,贴一幅金箔画;在秦淮非遗馆,定期开设的皮影戏制作、白局教唱课程场场爆座。
这一切的底层逻辑,是对“文化”的重新定义:
它告别了需要被供奉的静态遗产,成为一种可以流动、可以交互、可以再创作的“创意资本”。
无论是千年孔庙,还是百年老字号,抑或一项古老技艺,都在通过与现代设计、潮流业态和科技手段的嫁接,被转化为一个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IP”。这些IP,是秦淮在激烈的文旅竞争中,摆脱同质化内卷,构筑自身“护城河”的“必杀技”。
当文化的魅力被装进行李箱,当历史的回响回荡在咖啡杯的余香里,秦淮便成功地打通了“人文”与“经济”的任督二脉。它转身成为一个文化创意的发生器和情感消费的引力场。
秦淮的雄心,显然不止于做一个永恒的“网红”。朝着“中国人文旅游第一区”的目标奋力迈进,也需要直面一个时代性的课题:在流量时代之后,文旅产业靠什么持续走下去?秦淮的答案或许就在于——将文化深度转化为体验的广度,将历史厚度转化为情感的温度,将城市空间转化为故事的发生地、连续的价值场。在这里,见人见物见生活,有滋有味有人生。
桨声灯影今胜昔,秦淮故事谱新篇。它努力让自己不只是一处看了忘不掉的风景,更是一个让人来了还想来的地方。放眼秦淮,这条重塑“天下文枢”辉煌的转型之路,其实本身就是一部正在书写精彩、值得反复翻阅的“大书”。
文字来源:新华日报
部分图片来源:南京夫子庙、熙南里街区、
门东街区、徐昕宇、陈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