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佛山公园,一声声惊叹划破夜空。
烟花绚烂,衣袖翩跹,演员在漫天花雨中翩翩起舞。“这是中国式的浪漫!”台下,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震撼一幕。
这是第六届佛山中欧文化周开幕式沉浸式戏剧《繁星几何》中的高光瞬间。
中欧文化周,在佛山已成功举办第六届。一个活动能持续多年并保持活力,靠的是什么?六年探索与精进,它又为中欧交流带来了什么?
答案藏在“创新”“开放”与“未来”这三重维度之中。
第六届佛山中欧文化周开幕式上,演员上演“天女散花”。
创新:让文明对话“活”起来
在文化活动如何“保持新鲜感”这一普遍课题面前,由佛山三龙湾科技城主办的中欧文化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凭借“不重复自己”的持续创新,不仅让品牌活力不减,更让吸引力与日俱增。
今年的创新,首先体现在表达方式的“破壁”。开幕式不再沿用传统的歌舞晚会形式,而是打造为一场观众可走进的“时空剧场”。《繁星几何》以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戏剧+场景+互动”的方式,让历史人物“走”到观众身边。当LED屏幕上星河流转,利玛窦与徐光启的光影隔空对话,四百年的文明交流史仿佛在瞬间被浓缩、被感知。
第六届佛山中欧文化周开幕式沉浸式戏剧《繁星几何》表演现场。
《繁星几何》不仅舞台效果震撼,阵容配置也堪称一场“文化融合的视听盛宴”。超百名演员共同参与,从扮相生动的百姓群演、手持折扇的东方文人,到身着文艺复兴服饰的西方使者,生动还原了明代岭南的市井气息与文明碰撞的热烈场面。开幕式还穿插《英歌舞》《一步之遥》《空中飞舞》《变脸》《顶缸》《蜗牛》等节目,以舞蹈、杂技、音乐与戏剧的多元形式,呈现中西文明从相遇走向相知的历程。
“太震撼了!明晚还有吗?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
“祖国与欧洲友商充分交融共存,在互鉴共创中一起升级。”
……
这些来自观众的由衷赞叹,正是文化周持续“出圈”的最佳注脚。
“我们不是在演历史,而是在与历史对话。”执行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总导演贺哲点出了创新的内核:文化叙事需要从讲述转向体验:“利玛窦与徐光启的故事本身就是中欧文明互鉴的缩影,我们希望观众成为这场对话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开幕式穿插《英歌舞》《一步之遥》《空中飞舞》《变脸》《顶缸》《蜗牛》等节目。
创新,也体现在参与的“无界”。
“丝路奇珍市集”上,“谁是掌门人”的剧本游园会热闹上演。游客手持集章卡,与扮成武林侠客或精灵仙子的NPC互动,在解锁任务中逛遍50多个中欧特色摊位。德国口力软糖的趣味造型、百年“国民茶饮”恬康乐的自然茶香,与佛山黄但记陈村粉的百年风味、醒狮奶茶的国潮设计交织,构成一条可触可感的“文化长廊”。
这也吸引了西班牙驻广州总领事艾明睿(Emilio de Miguel)饶有兴致地走进市集,在展位前驻足流连,感受这份中西文化交融的热烈氛围。在这里,创新并非高高在上。文化共融,从一个宏大的主题,变为可参与、可分享、可带走的真实体验。
中欧文化周“丝路奇珍”市集热闹非凡。
中欧文化周“岭南风华”主题巡游现场。
“森林课堂”引导孩子们在自然中感知美、创造美,以落叶为材、以T台为镜,展现文化在亲子互动中的生动传承;艺术工坊则推动非遗与当代艺术深度碰撞,百名市民共创2米高狮头灯笼,以涂鸦、拼贴等现代手法将个人记忆融入传统符号,让非遗在公共艺术中焕发新生。
“活动非常有意思!”艺术爱好者李霆煜表示,佛山民俗文化独具魅力,能够深深打动人。在这里,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跨越年龄与职业的界限,投身于这场艺术共创的盛宴,感受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森林课堂”上,CIS加优国际学校教师在给孩子进行音乐教学。
此外,文化周期间同步启动的“九馆一心”联动人才嘉年华,整合佛山市图书馆、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资源,推出主题展览、艺术工坊、政策宣讲等系列活动。如佛山市图书馆策划的“列夫·托尔斯泰与他的世界”广佛深联展、“得闲漫游—佛山地名漫画展”等,为市民与国际友人搭建起“可读、可感、可思”的公共文化空间。
“我们希望通过文化周,不仅展示佛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这座城市对人才的重视与关怀。”三龙湾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
开放:从“经济对话”到“生态共建”
文化周的精彩不止于舞台。在聚光灯之外,一系列关乎产业与未来的务实对话同样精彩。
11月8日,中国(广东)-德国低空经济交流会在佛山举行。来自德国因戈尔施塔特市的政企代表团,与广东省企业代表一起面对面,围绕低空经济的技术创新、场景应用与产业合作展开深入对话。
同一天,第二届佛山欧洲企业日交流会上,近一年来新落户中德工业服务区的8家欧洲企业接过了授牌。它们当中,有7家来自德国,1家为中荷合资,业务横跨机械装备、核心零部件、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新兴赛道。
早在2014年,佛山就与因戈尔施塔特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因戈尔施塔特市经济发展促进局局长格奥尔格·罗森菲尔德对深化双方在创新合作、企业投资、市场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充满期待:“我非常肯定,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来到佛山投资。”
第二届佛山欧洲企业日交流会,近一年来新落户中德工业服务区的8家欧洲企业接过授牌。
数字背后是趋势:自2012年中德工业服务区成立以来,已有41家德语国家企业落户佛山,占佛山德企总数的三分之二。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的短短几年间,佛山成功引进了22家德资企业,其中包括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二期、安德里茨先进智能装备制造等具有行业标杆意义的重大投资项目。
开放,之于佛山,已不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系统的“生态营造”。
这些企业不再仅仅将佛山视为“生产基地”,而是升级为“区域运营枢纽”与“创新策源地”。德国知名AI机器人公司诺亚机器人在华首个子公司、伍尔特工业华南运营中心、埃斯维机床等企业的密集落户,印证了三龙湾作为“欧企进入大湾区首选地”的吸引力。
吸引欧洲企业的,还有三龙湾从“园区管理者”向“战略合伙人”的角色转变。过去三年,三龙湾管委会组织了近200次精准对接,为企业提供从市场开拓、政策配套到生活服务的全周期“陪跑”。
“产业合作是根基,但真正稳固的伙伴关系,建立在文化理解与人才共融之上。”三龙湾科技城相关负责人指出,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佛山对德对欧合作的全周期孵化加速体系。
从“欧洲企业日”到“中欧市集”,从国际人才客厅到企业出海服务基地,一套覆盖欧洲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逐渐清晰。开放,从这里看,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诚意。
未来:以一座城的温度书写“佛山样本”
“如今佛山的气质越来越国际化,既能‘文’又能‘武’。”在佛山创业生活八年的“海归”企业家、佛山晋元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明感慨道。
在他看来,中欧文化周如同一座开放的桥梁、一扇生动的窗口,让欧洲友人直观感受到了佛山的包容与活力,“这种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自然能吸引更多全球朋友走近佛山、读懂佛山。”
从一个人的感受到一座城的叙事,佛山与欧洲的故事,在今年被赋予了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站在这一历史坐标上,佛山对欧合作的深化迎来了关键节点。从2012年中德工业服务区揭牌,到如今与三龙湾科技城统筹发展,这片热土的抱负,是从欧洲企业进入湾区的“第一站”,升级为让他们扎根发展的“理想目的地”。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全方位的提升。既要具备坚实的产业配套,也要营造“类欧洲”的友好环境。全市首家德国KTQ认证医院、中德友好公园、多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以及地道的德国餐厅和酒吧,每年举办中欧文化周等活动……这些要素共同构筑起让国际人才“安心留下”的优质生活圈。
这意味着前瞻性的产业布局。三龙湾科技城规划中的华南欧企灯塔产业园,将严格按照欧洲标准,建设高端化低密度产业载体集群,聚焦装备制造、精密仪器、绿色技术等赛道,这已不是传统的“工业园区”,而是对标国际一流的产业社区。
这意味着服务体系建设的持续升级。三龙湾将精准助力外企开拓市场、获取融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国际商务情况解决方案。
这更意味着有深化制度型开放的魄力。三龙湾正积极推动制度型开放,争取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落地,推行更便利的外商投资政务服务流程,在专业服务业、职业培训、研发设计等欧洲优势领域探索更大程度的开放。
这些举措共同筑就了佛山对德对欧合作的可持续未来。而中欧文化周,正是这一合作体系中的一张名片,它将硬核的产业合作,融入充满烟火气的人文交流之中——佛山正以一座城的系统实践,诠释着“中欧合作的城市样本”。
航拍三龙湾科技城。/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澍摄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第六届中欧文化周的大幕已落,但文明互鉴的交响,从未停下音符。它融入三龙湾的日常服务,写入产业发展蓝图,更化为佛山与欧洲伙伴携手走向下一个五十年的坚实底气。
三龙湾科技城的实践表明:真正的合作,既需要协议的握手,更需要文化的拥抱与人心的相通。唯有如此,通往未来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行越远。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吴海泉
图|部门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