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千载春秋流转,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亘古如初。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动展现陇南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及绿色产业发展领域的丰硕成果与创新实践,陇南市生态环境局与陇南市融媒体中心联合策划推出“生态陇南·绿色家园——探秘自然保护地” 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聚焦陇南得天独厚的生态宝藏,深入探访辖区内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等众多自然保护地,全景式展现陇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与担当,讲好陇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绿意守护青山不负
——走进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时序入冬,清寒初至。
成县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依然沉浸于深秋的余韵之中,大自然在这片无边的绿色“森林画布”上,泼洒下金黄、橙红与深绿,将绵亘的山峦点染得层林尽染。
作为西秦岭余脉的绿色脊梁,这里是林的海洋、花的世界、鸟的乐园,更是陇南山水间的生态瑰宝。
国家森林公园,是集自然瑰宝与人文精华于一体的生态胜地。鸡峰山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成县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鸡峰山生态环境,承压前行,厚植绿色底色,通过高水平保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破解难题,拓宽转化路径。
如今的鸡峰山,动植物种类丰富,旅游市场“四季常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越来越多人在鸡峰山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冉创昌 摄
守绿:筑牢绿色屏障
鸡峰山位于何处?
鸡峰山,俗称“鸡头山”,位处陇、陕、川三省交界处,成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属西秦岭余脉,全长19公里,最大宽度9公里,主峰海拔1917米,总面积4200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90%。
这里景观奇特,气候温润,更有万千林木,蓊郁绵延。最高峰嵋洛峰傲然挺立,北山腰处“云卧仙人床”,东山腰间“清泉出龙口”等天然奇观等千姿百态。药王官、灵官殿等三十余间建筑群错落有致,雕刻精美,姿态各异。
鸡峰山何以常青?
答案,在山中,也在持之以恒的守护中。
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独特的地理区位孕育出兼容北亚热带气候特点的“黄金气候带”,整座山脉绵延十九公里,既有北国雄浑与江南灵秀,素有“陇右峨眉”之誉。
1999年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以来,一代代护林员接力守护。党的十八大以来,成县以创建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目标,纵深推进“优化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扎实推进林草生态综合治理,让荒山重披绿装;强化景区全方位监管,织密生态安全防线;科学开展春季造林,为大地增添新绿。
如今的鸡峰山,不仅是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更是生态系统的“活态博物馆”。
油松、华山松、侧柏等200余种木本植物,水果、香料、油料、蜜源等1296种药用类植物,以及林麝轻跃、红腹锦鸡等47种珍稀动物在此和谐共生,共同构筑起完整稳定的区域生态链。
随着自然本底的持续优化,鸡峰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负氧离子均值达每立方厘米5000个,PM2.5浓度常年低于15微克/立方米,超过90%的森林覆盖率造就了“十步一古树”的生态奇观。
这份扎实的绿色家底,让“天然氧吧”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于四季更迭中,在万物生息里,鸡峰山正以独特的生态魅力,盎然的生长姿态,成为陇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绿色明珠。
冉创昌 摄
护绿:夯实生态根基
丰富的生物资源,是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必须精心守护的“绿色宝藏”。
保护好这座“生态公园”,是成县人心里的第一位诉求。
清晨,鸡峰山的薄雾还未散尽,鸡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的护林员已整装出发,开始了一天细碎而繁重的巡护。
森林健康的守护,藏在细节里。
登记疑似病虫害、防火巡护、疫源监测……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构筑起鸡峰山最坚实的第一道防线。
作为鸡峰山生态保护的“第一哨”,鸡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将“守绿护绿”视为“生命线”。
一方面,筑牢“人防”根基,以“8311”工作措施与24小时值班制度,持续深化“林长+党建+生态护林员”联动机制,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每一片森林、每一处资源都有人管、管到位;
另一方面,创新“技防”手段,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遥感监测与无人机巡查精准定位隐患,构建“人防+技防”一体化管护模式。
针对林业威胁,管理所五年累计防治有害生物1.26万亩,同步推进林相改造,在景区沿线补植原生树种,秋冬季造林工程更让900余亩受损林地重披绿装。
“我们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原生树种的同时科学修复生态。”管理所副所长陈丹丹说。
守护从未局限于一域。
成县以鸡峰山为支点,将生态理念深度融入县域治理脉络,从社区宣传推动“靠山吃山”向“护山养山”转变,到跨部门协同落实防火防汛责任;从建立“林长+党建+护林员”联动机制,到鼓励村民参与生态监测……一张全民参与的守护网络逐步织就。
如今,层叠的绿意、常青的森林、欢跃的野生动物,共同构成鸡峰山最生动的生态答卷;护林员日复一日踏出的样线,与无人机划过的空中航迹,共同勾勒出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张平良 摄
兴绿:点绿成金产业
良好的生态,不止于草木葱茏,更在于它为这片土地孕育出蓬勃的发展动能。
鸡峰山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气、叠翠的山峦勾勒出如画的风景,这些生态“家底”正通过创新的产业路径,源源不断转化为区域经济的强劲活力。
2025年上半年,鸡峰山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数字背后,是成县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破题关键,探索出的“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同频共振之路。
近年来,成县紧扣“做大做强生态旅游品牌”目标,在基础设施提质、旅游场景升级上持续发力。服务配套更贴心了,景区质量等级连年跃升,知名度不断扩大。
“我们正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让游客不仅‘来得了’,更‘留得住、玩得好’。”成县同宸文旅公司副总经理高露露说。
一域兴,带动全域活。鸡峰山的生态溢出效应还在不断扩大。
位于鸡峰山脚的长沟村,乡村旅游渐成气候,村道旁的4家农家乐、民宿里,游客围坐品农家菜、住山景房,欢声笑语不断。
“上半年,接待游客已超2万人次,这放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长沟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乔彬感慨,“鸡峰山的树木花草不仅守住了好生态,更给我们铺就了乡村旅游的‘黄金路’。”
眼下,村子3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党参、黄芪等药材正待采收;林下散养的500余只土鸡悠闲踱步,啄食着草籽昆虫。
“长沟村这几年的变化,让我们切实感受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乔彬说。
绿意作笔,青山为卷。
从层峦叠翠间的珍稀生灵,到科学严谨的“人防+技防”体系;从林缘村舍里蓬勃兴起的林下经济与农家乐,到全县上下“一盘棋”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共识,鸡峰山的故事,不再只是一片覆盖率达90%的浩瀚林海,而是一个人与自然深度和解、共生共荣的鲜活样本。在这里,每一片绿叶都在讲述:守护自然,就是守护发展的未来。
张平良 摄
(文图/ 记者 靳淑敏 海秀芳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