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FUN
北京范儿
北京,世界上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城市之一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文化宝藏
一物一景讲述大千世界,一书一画阅尽千年风华
聆听永乐钟声,仰望藻井星空
解码古乐梵音,探秘燕京八绝
北京交通广播推出系列报道“博物FUN”
带您穿越时光缝隙,解锁博物趣玩
听见京城心跳!
第十一期 大觉寺:千年古刹的禅意与新生
在北京西山的层峦叠翠之中,藏着一座跨越了十个世纪的古老寺院。它以其独特的建筑格局、繁茂的古树名木和深邃的历史禅韵,吸引着人们前来寻找一份心灵的宁静。这里就是大觉寺——一座历经沧桑的千年古刹,一处让时光慢下来的禅意空间。
大觉寺无量寿佛殿/北京大觉寺公众号
历经千年沧桑的皇家寺院
清晨,大觉寺内古树参天,一片清幽,几只喜鹊在枝头翻飞,清脆的鸣唱声声入耳。9点钟寺门开启,人们纷至沓来。初次到访的游客,可能会对大觉寺的朝向感到一丝好奇,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坐北朝南不同,大觉寺坐西朝东。北京大觉寺与团城管理处副研究馆员宣立品介绍,辽代契丹族“崇拜太阳,以东为尊”的古老习俗,就藏在大觉寺的建筑肌理中。
大觉寺最早记载是在辽代,它是一个千年的古寺庙。因为辽代是契丹人统治,契丹人有一个习俗就是尊日东向,建筑都朝向东方开门。大觉寺虽然是辽代始建,但是还是遵循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格局,主要的中轴线是佛殿堂,南路是过去皇帝的行宫区域,北路是过去僧人的生活居住区。
大觉寺鼓楼/记者拍摄
大觉寺钟楼/记者拍摄
作为北京地区著名的佛教寺庙,大觉寺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寺内后山北侧的碑亭里珍藏着“镇馆之宝”——辽代石碑《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它记录下大觉寺的悠久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这块碑刊刻于辽咸雍4年,即公元1068年。当时山下边有一个村子叫南安窠村,也就是现在的南安河村。村子里有一个居士为大觉寺捐了30万缗来修缮僧舍,过去1000枚铜钱叫一缗。后来他四处去化缘,又捐给这个寺庙50万缗来刻印藏经,也就是辽代的契丹藏。
到今天,契丹藏并没有传世的遗留下来,所以史学界在研究契丹版大藏经的时候,都要引用大觉寺辽碑的碑文作为旁证,所以说这个碑的史学意义是非常高的。
大觉寺辽碑/记者拍摄
大觉寺功德池/记者拍摄
辽金时期,大觉寺以泉水著称,被称为清水院。金代时金章宗辟清水院为离宫别苑,盛极一时。元至明初时,清水院更名为灵泉佛寺,明宣德三年重建后,更名为大觉寺,重新修缮与明初高僧智光法师有着重要的关系。
宣立品说,智光法师服侍了明早期五位皇帝,曾经代表明王朝出使很多地方,为国家的宗教事务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其中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他走到哪里,就会把当地的很多小藩小国的使臣带回到大明王朝来朝觐明皇帝,不费一兵一卒,只用信仰或者文化就震慑了周边,吸引那些国家来归附。所以当时智光法师得到了明皇帝的重视,他81岁高龄的时候,皇家把这个寺庙重新修缮一新,就是给他养老的。
大觉寺钟楼/记者拍摄
行走在大觉寺中,不仅能感受到佛家的清净,还能触摸到皇家的气度与古人生活的温度。走进大雄宝殿,“修旧如旧”的原真性,让人通过建筑一眼看透600年的岁月。
大雄宝殿可以说是大觉寺建筑的核心所在了,它是明代的建筑,将近600年前修建,整座建筑的颜色看上去非常古朴。殿门上有一块匾,写的是“无去来处”,这块匾是清代乾隆皇帝亲笔御写的。宣立品说,大觉寺在修缮保护的时候,没有太多地去干扰它,就保持它历史沿袭下来的风貌,原状进行了保存和展示。
大觉寺大雄宝殿匾额/记者拍摄
大雄宝殿藻井/记者拍摄
大雄宝殿内/记者拍摄
沿着中轴线一路向上,会在寺庙的最高点,看见一座白塔,在松柏环抱下显得格外巍然肃穆。这座白塔从塔的形制和塔上的砖雕纹饰,可以判断应该是建于元代末年或是明代初年。
塔座上边是八角形的,在它的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方向,各有四面的龙雕。每个面是5条龙,四个面加起来就是20条龙。因为大觉寺是皇家寺庙,这些龙都是五爪龙。而且这座塔的位置在大觉寺中轴线的最高点,它前面都是佛殿堂,塔的位置比佛殿堂还高,可以想见它的等级是很高的。
大觉寺白塔/记者拍摄
白塔塔座上的龙雕/记者拍摄
四季皆景的禅意空间
作为雍正和乾隆两代皇帝的行宫,大觉寺受到皇家的重视,数次修缮,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大觉寺与团城管理处业务部孙熹说,雍正皇帝曾将自己的书斋号“四宜堂”赐予寺中院落,乾隆皇帝更是多次到访,留下了众多御笔匾额和诗篇。
雍正皇帝有一首诗是专门写大觉寺的,叫“四宜春夏秋冬景,了识色空生灭源”。可见他也很感慨,大觉寺的四季其实是很美的。像春天,寺内玉兰、丁香、连翘、紫荆花次第开放。夏天树木很多,去大觉寺后山走一走,遮天蔽日,树荫浓郁,避暑是很好的选择。秋天银杏、七叶树、枫树,共同构成了大觉寺五彩缤纷非常绚烂的秋日。冬天可以来看雪,大觉寺岁寒三友松竹梅全都有,搭配着古建筑拍一些照片也是非常有意境的。
大雄宝殿前的玉兰/宣立品拍摄
无量寿佛殿前的千年银杏/宣立品拍摄
四季景色皆宜,正是大觉寺自然之美的精妙概括。而这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深秋时节无量寿殿前的辽代“银杏王”。这棵千年银杏冠盖如云、满树金黄,风吹起叶如雨纷飞,铺满古刹的石阶,美得令人心醉。
宣立品说,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公孙树,白果树是因为白天结的果是白色的,公孙树是说爷爷辈种树要到孙子辈才能结果,说明这种树生长是非常缓慢的。大觉寺这棵千年银杏树大概要六七个人才可以合抱得过来,可见它树龄之长,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有游客说每年都来看,大觉寺秋天的银杏树已经成了很多人心里的一个念想了。
大觉寺千年银杏/记者拍摄
大觉寺千年银杏/北京大觉寺公众号
在千年银杏树北侧的院落,还有一株500多岁的古银杏,高约二十多米,它的四周围绕生长着粗细不等的九棵小银杏树,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景,世人称它为“九子抱母”。
如今大觉寺的银杏,早已成了北京人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年年相约的“老友”。人们在树下写生,拍照,定格下一年一度的秋日盛景。吴女士早晨寺门刚开就来了,“一开门就好多人了,都喜欢这棵银杏,金黄色的感觉真美。”
“秋天这里的银杏王很美,过来看看,挺震撼的。”陈先生说,今年一直在等这棵银杏树变黄,刚好上一周时间给错过了,“今天来可能和他们前两周看到的不一样,虽然没有那么繁盛了,但是它有一点凋零的美,今天其实也很值。”
游客在千年银杏前打卡/记者拍摄
游客在千年银杏下写生/记者拍摄
大觉寺现有古树110棵,其中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就有44棵,其数量之多在京城同规模的古寺中实属罕见。除了银杏,还有松柏、国槐、楸树等,寺内还拥有北京城最古老的玉兰之一,树龄已有三百年。春日里,玉兰花盛开于古寺庭前,与古建筑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韵味。
古树名木背后的感人故事
而守护这些珍贵“活文物”的,是一代代人的努力。宣立品讲述了大觉寺最后一位僧人常修法师,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如何舍身保护古树的感人故事。
在北平解放之前军阀混战的时候,曾经有一些杂牌军来到大觉寺,准备砍伐古树作为木材来卖钱。当时寺庙只有常修法师一个人来看管,到晚上的时候,他就趁人不注意偷偷地跑进了城,去到了广济寺,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方丈。方丈连夜去找到了傅作义将军,傅作义一纸手书给到了常修。常修法师又连夜从城里跑回寺庙,把手书给杂牌军看,最后他们只能气哼哼地离开了。正因如此,大觉寺这些这么多年的古树才得以保留下来。
大觉寺“九子抱母”银杏树/来自网络
大觉寺古柏/记者拍摄
时光流转,今天的古树保护工作,更多了一份科学和精细。大觉寺与团城管理处业务部孙熹介绍,开春的时候会给古树浇返青水,入冬浇封冻水,给古树保持冬天的水分供养,日常还要做一些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觉寺几乎所有的古树都有一个树池,这个树池就是古树的一个营养面积,大觉寺几乎一个月就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树池的松土,保持土壤的透气性,促进它空气的吸收。
大觉寺树木繁多/记者拍摄
正是这份跨越时空的守护,让我们今天依然能欣赏到“古木参天,清泉环绕”的盛景。而银杏的叶脉、玉兰的芳香连同佛殿的彩画,甚至是寺内的猫,都成了大觉寺文创设计的灵感源泉。
大觉寺与团城管理处业务部葛悦说,大觉寺的文创以寺内的古建、古树、景色,还有文物为抓取点,设计出了7个品类330多种产品,有冰箱贴、拼图、玩具、扇子,还有丝巾、手串、香品,包括跟一卡通合作的公交卡,种类比较丰富。文创非常受欢迎,尤其银杏季时,店里顾客络绎不绝。
大觉寺文创/记者拍摄
让时间慢下来的宝藏之地
在所有体验中,“明慧茶院”无疑是最具大觉寺特色的存在。它将“禅茶一味”的哲学,完美融入了古寺的静谧空间里。坐在雍正皇帝当年赐名的“四宜堂”里,品一盏清茶,看庭前花开花落,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独特感受。
宣立品说,这个院子里最有名的是两棵树,首先就是一棵300年的古玉兰,每年春天会有很多人专门来欣赏它的花开。玉兰树旁边还有一棵寄生树,鼠李寄生在柏树上,形成了一个寄生的奇观。茶文化在古代更多时候也是跟寺庙结合的,1997年的时候明慧茶院创立,明慧是指明达智慧,希望人们在喝茶的时候可以通透心灵,参悟天地。
明慧茶院/记者拍摄
明慧茶院里的玉兰/宣立品拍摄
从春到冬,从巍峨的白塔到千年的银杏,大觉寺四季流转,在许多人心中,成为了一处可以让时间慢下来的宝藏之地。
李女士和朋友年年来大觉寺,她们喜欢这里古色古香的环境和四季不同的景色,春天看玉兰,秋天看银杏,冬天看雪景,很舒服。
商先生说,作为年轻人,生活中节奏太快了,来到大觉寺可以慢慢观赏,甚至可以无所事事地闲逛。“哪怕待一个小时,其实这一个小时在你的生命中是无限拉长和放慢的感觉。你的状态很随心,去享受一下生活。”
游客在大觉寺喂猫/记者拍摄
面对未来,这座千年古刹还将继续焕发新的光彩。宣立品说,大觉寺历史上就是响当当的皇家寺院,它有很多独一无二的地方,希望大觉寺的古建筑、佛造像、古树名木,包括寺内举办的一些文化活动,都能够发出它的光来,能够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山五园以及整个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带来它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
“我们也希望能够跟观众们达成更多互动,让来到大觉寺这里的人都能通过欣赏大觉寺的历史和文化,包括这些美景,获得心灵的喜悦和洗涤,更好地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宣立品说。
大觉寺无量寿佛殿佛八宝天花/记者拍摄
大觉寺无量寿佛殿海岛观音悬塑/记者拍摄
昔日的皇家寺院,今天的禅意空间。时光在大觉寺仿佛被拉长,历史与现代和谐共鸣。大觉寺,正以其千年积淀的古韵与不断焕发的生机,在北京的西山上,静静等待着每一位有心人的到来。
记 者 王琛琛 编 辑 王琛琛 主 编 程 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