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 日的赣州,清晨还带着深秋的凉意,上犹县五指峰乡的一家农庄外,32 岁的朱某背着米色拼接军绿色的背包,身着黑色冲锋衣,正整理着登山装备。他抬手看了眼手机,屏幕上显示下午 1 点 05 分,随后朝着齐云山的方向出发。这是朱某今年爱上登山后,第一次独自挑战海拔 2061 米的齐云山,出发前他曾跟朋友调侃 “要征服赣州第一高峰”,却没料到这会是他最后的户外旅程。
齐云山地处赣粤湘三省交界处,山势陡峭,山林茂密,部分区域尚未开发,即便是有经验的登山者也需谨慎前行。朱某虽有过几次短途登山经历,但面对齐云山复杂的地形,准备明显不足 —— 他没有携带专业的登山地图与指南针,仅靠手机导航规划路线,应急物资也只带了少量饮用水和压缩饼干。
当天傍晚 6 点左右,天色逐渐暗下来,山林里的温度骤降至 10 摄氏度以下。朱某在徒步过程中发现,手机导航显示的路线与实际山路出现偏差,周围的树木越来越密集,原本清晰的路径也变得模糊。晚上 8 点半,他在一处小溪边停下脚步,拍下溪水潺潺的照片发给朋友,附带消息说 “走错路了,打算原路返回,有点冷,可能要晚点下山”。朋友当时还回复让他注意安全,尽快找到开阔地带,却没想到这会是朱某留下的最后讯息。
晚上 9 点 40 分,湖南郴州桂东县普乐镇境内的一处监控摄像头,捕捉到了朱某最后的身影。画面中,他步履匆匆,不时抬头张望,似乎在寻找方向,黑色冲锋衣的帽子戴在头上,背包带子因长时间背负有些歪斜。此后,他走进监控范围外的树林,手机信号也定格在这个位置,再也没有更新。
朱某失联的消息,直到 11 月 3 日才被家属知晓。当天上午,上犹县那家农庄的老板发现,朱某停在停车场的车辆已连续两天无人开走,车窗紧闭,车内还放着他的外套。老板觉得情况异常,联系上预留的紧急联系人 —— 朱某的父亲,老人得知后立即从赣州城区赶往农庄,确认儿子未下山后,于当天下午 3 点正式报警。
接到报警后,上犹县公安局迅速联合当地消防救援大队、应急管理局,组建了首批 15 人的搜救队伍,于 11 月 3 日傍晚进山搜寻。搜救人员以朱某最后出现的监控位置为中心,沿着可能的路线展开排查,手电筒的光束在漆黑的山林里来回晃动,呼喊朱某名字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11 月 4 日,朱某的家人也加入到搜救行列中。他的父亲、妹妹以及十多位亲戚,带着干粮和水,分成两组跟在专业搜救队伍后面,不放过任何一处角落。“阿朱!你在哪里?听到回应一声!” 朱某的父亲今年 60 多岁,头发已有些花白,却凭着一股执念在山林里穿梭,鞋子被露水打湿,裤脚也被树枝划破,声音因持续呼喊变得沙哑。
由于齐云山部分区域地势险峻,车辆无法进入,搜救人员只能靠徒步推进,加上 11 月 5 日至 7 日期间,山林里连续降雨,山路泥泞湿滑,进一步增加了搜救难度。当地民间救援队也自发加入,截至 11 月 8 日,参与搜救的人员已超过 50 人,搜寻范围扩大至 20 平方公里,但仍未发现朱某的踪迹。
朱某的妹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哽咽着说:“我们每天都在山里找,希望他只是被困在某个地方,还有体力等我们,哪怕只是看到一点他留下的痕迹也好。” 家属还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寻人启事,附上朱某的外貌特征与失联信息,呼吁有登山经验的网友提供线索,一时间,“赣州男子齐云山失联” 的消息引发众多关注。
噩耗传来:13 天后找到遗体,家属恳请尊重隐私
11 月 14 日上午,搜救工作迎来转机。一支由民间救援队组成的小分队,在距离朱某最后出现位置约 3 公里的一处陡坡下,发现了异常情况 —— 陡坡上的灌木丛有被碾压过的痕迹,地面散落着一个空的矿泉水瓶,瓶身印有朱某购买时的便利店标签。
搜救人员立即小心翼翼地滑下陡坡,在下方的凹地中,发现了朱某的遗体。他侧卧在地上,黑色冲锋衣沾满泥土,背包散落在一旁,里面的应急物资已所剩无几。经法医初步检查,朱某身上有多处擦伤,推测是失足滑落陡坡导致受伤,加上长时间失联后缺乏食物与保暖措施,最终不幸遇难,排除他杀可能。
当天下午 2 点,搜救人员联系上朱某的妹妹,告知了这一噩耗。接到电话时,她正在搜救指挥部等待消息,听到 “找到人了,但已经不行了” 的瞬间,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缓过神后,她在之前加入的救援群里发布消息:“哥哥已经找到,感谢所有搜救人员这些天的辛苦付出,恳请大家不要把现场的视频、照片发到网上,给我们家人留一点空间,谢谢大家。”
随后,朱某的妹妹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声音仍带着明显的哭腔:“哥哥今年才开始喜欢登山,这次是第一次独自去这么远的地方,我们都劝过他等有伴再去,可他就是太喜欢户外了……” 她透露,家人已联系好殡仪馆,遗体将在完成相关鉴定后运回赣州城区,后续会按照当地习俗处理后事。
参与搜救的消防救援大队队员李兵,在回忆发现遗体时的场景时,语气沉重:“那片区域的陡坡很陡,坡度大概有 60 度,周围全是荆棘,他应该是在返回途中不小心踩空滑下去的,太可惜了,这么年轻。” 李兵补充,当时山林里的温度很低,即使是白天也只有 12 摄氏度左右,夜晚更低,“没有保暖措施,受伤后很难坚持太久”。
背后警示:户外徒步需谨慎,安全意识不可少
朱某的悲剧,再次为户外登山爱好者敲响了警钟。近年来,随着徒步、登山等户外项目的普及,类似的失联、遇难事件时有发生,不少爱好者因准备不足、安全意识薄弱,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赣州市登山协会会长陈明在了解朱某的事件后,指出了多个明显的安全隐患:“首先,独自挑战未完全开发的高海拔山峰本身就风险极高,一旦出现意外,连求助的人都没有;其次,他没有携带专业的导航设备,仅靠手机导航,在信号薄弱的山林里很容易迷路;最后,应急物资准备不足,尤其是保暖衣物和急救用品的缺失,在低温环境下很可能危及生命。”
陈明表示,正规的登山活动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出发前要了解目的地的地形、气候,制定详细的路线规划,并告知家人或朋友;携带专业的登山装备,包括地图、指南针、头灯、保暖衣物、急救包等;还要控制行进节奏,避免在夜间独自行走,遇到恶劣天气或迷路时,不要盲目前行,应及时寻找安全地带等待救援。”
记者从赣州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仅 2025 年以来,当地已发生 4 起登山者失联事件,其中 2 起造成人员遇难。“大部分事故都是因为爱好者对户外风险估计不足,存在侥幸心理。” 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王磊说,该局每年都会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宣传户外安全知识,“但还是有很多人不够重视,觉得危险离自己很远”。
在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在为朱某的不幸感到惋惜的同时,也纷纷分享自己的户外安全经验。有网友留言:“我之前去登山,遇到过手机没信号的情况,幸好带了地图和指南针,不然真的就迷路了,户外安全真的不能大意。” 还有网友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在未开发的登山路线入口设置警示标志,提醒爱好者注意风险,必要时实行登记制度,方便后续追踪。”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