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北京城里的神秘地方,钓鱼台国宾馆准能排得上号。特别是里头那栋18号楼,可咱普通老百姓谁都说不清里头到底啥样。今天咱就聊聊这个神秘地儿,看看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住进去。
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位在国宾馆工作过的老师傅,退休后常在小公园晒太阳。有回聊起18号楼,他眯着眼睛说:“那地方,看的不是钱,是身份。”
1998年克林顿一家子来访问,本来安排得好好的,结果他闺女一眼就相中了中式套房里的雕花木床,喜欢得走不动道。最后这位美国总统笑呵呵地把中式套房让给了闺女,自己和夫人住进了西式套房。
还有个事儿也挺暖心。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来的时候,总是军装笔挺,腰上还别着枪,看着挺严肃。可老师傅说,这位领导人特别爱笑,见着工作人员就主动打招呼。临走那天,非要拉着所有服务人员合影,说要把这份情谊带回巴勒斯坦。这种真诚的举动,比啥外交辞令都管用。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访,住进了刚修缮完的18号楼。这一住可不得了,回国后特意让人写信来,说“再没有比这里住得更舒服的地方了”。
更让人感动的是,女王回国后还促成了一对鎏金铜狮的回归。这对狮子原是圆明园的文物,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走,如今就守在18号楼前,每天静静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说到这18号楼的来历,也挺有讲究。那是1959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周总理亲自提议建的。当时请了著名建筑师张开济,把皇家行宫的大气和江南园林的秀美揉和在了一起。
有意思的是,国宾馆里没有1号楼和13号楼,据说是为了尊重外国客人的习俗。这小小的细节,透着咱们中国人待客的细心和周到。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住进18号楼呢?老师傅说得实在:“得是国宾级别的,总统、国王这类。”有人听说过5万美元包一天的说法,确实有这个价,可光有钱不行。
听说有明星想包楼被婉拒了,中东的贵族捧着金条来也没成。这里头最关键的,是需要外国元首或国王亲自推荐,或者国外政府介绍。说白了,得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才行。
如今这18号楼已经不再对外接待自费客人了,这让它更添了几分神秘。其实想想也是,这种代表着国家尊严的地方,确实不该用金钱来衡量。
走进18号楼,那可真是开了眼。光是那张“龙床”就够说半天的,紫檀木雕成,上面刻着116条形态各异的龙,重达1.2吨。可您猜怎么着?这么传统的床架上,放的却是席梦思床垫,床上铺的是柔软的羊毛兔毛混纺品。这种既尊重传统又照顾实际的设计,透着咱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
楼里挂的画也都是宝贝。傅抱石的山水画,黄胄的《百骏图》,随便哪幅都是价值连城。可挂在这里,主要不是为了显阔气,而是让外国客人感受咱们中国文化的魅力。
老师说,很多外国领导人虽然不懂中国画,但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意境美。这让我想到,文化这东西,有时候不需要翻译,用心就能感受到。
18号楼里还有个320平米的四季厅,设计得特别巧妙。里面铺着塑料草坪,踩上去软软的,配上假山流水,俨然一个室内小园林。很多外国客人喜欢在这里会请中国领导人,在轻松的氛围里交流,效果反而更好。
从1959年第一位入住的外宾赫鲁晓夫算起,600多位外国元首在这里住过。每个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尼克松苦练半年筷子功,终于在宴会上露了一手;巴西总统卢拉风趣幽默,把气氛搞得特别活跃;莫桑比克总统更是亲切,每天抽一小时教服务员英语。
18号楼它就像一扇窗户,让咱们能看到国家是怎么待客的。从最早的赫鲁晓夫在这里种下象征友谊的白皮松,到如今接待各国政要,这座建筑见证了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过程。
老师傅说过一句话,我至今记得:“在18号楼工作这么多年,最大的体会就是,待客之道贵在真诚。不管来的是哪个国家的客人,都要用同样的热情去接待。这不仅是工作的要求,更是咱们中国人的待客传统。”
从古至今,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8号楼的故事,其实就是把这个理念落到了实处。在这里,外交不再是冷冰冰的谈判,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交流。
如今咱们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这种自信也体现在待客之道上。不卑不亢,既保持自己的特色,又尊重对方的习惯,这才是大国风范。
夕阳西下的时候,玉渊潭水波光粼粼,映照着那片黄瓦建筑。虽然咱们普通人可能永远没机会走进18号楼,但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在默默地展示着中国的待客之道,见证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故事,心里就觉得特别踏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